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3年02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资阳市雁江区:中医药全面参与抗疫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内服+外治 中医药优势凸显
□曾梦雨 本报记者 陈健

       清肺排毒汤、桑杏汤合沙参麦冬汤、针刺、拔罐、推拿、穴位放血……中医药对抗疫病自古有之,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大医精诚》等中医学典籍中,都明确地记载着中医对疫病起到了重要的防控作用。例如清肺排毒汤,就是由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治疗由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可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又如,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其适应证包括发热、咳嗽喘促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通过调整患者经络气血运行状况,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作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资阳市雁江区认真贯彻疫情防控新阶段全力“保健康、防重症”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医疗服务保障力度,把第一时间用上中药作为临床救治的原则之一,促进重症向轻症转变,降低病亡率。同时,对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咳嗽、乏力、出汗等症状,通过中医药进行对症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

       辨证施治 尽早介入防重症

     “及时遏制轻症病人向重型、危重型发展。辨证论治、对证用药。”2022年12月中旬,面对数量剧增的感染人群,雁江区要求各家医疗机构在新冠病毒感染初期即介入中医治疗,组织区中医医院专家,根据临床收集的普遍情况,判断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确定证候、治法,在国家和四川省治疗方案基础上结合雁江本地实际,遣方用药,先后拟定了清肺排毒汤、桑杏汤合沙参麦冬汤、千金苇茎汤、清金化痰汤、化湿败毒汤等15个协定方用于新冠病毒感染预防、治疗、康复等不同阶段,有效治疗感染者发热、肌肉酸痛、咽痛、乏力和咳嗽等症状。

     “我们科室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人中90 都是重症患者,其中许多老年人患有心脏病等基础病,90岁以上的重症患者就有八九个,而新冠病毒感染非常容易让原有病情加重。”资阳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中兴是市区两级疫情防控指挥部中医药专家组成员。去年12月的这一波疫情给他的印象十分深刻,“我们作为中医医院,对重症病人都有明确的要求,病人只要能够进食都应该服用中药。”据悉,目前全区24个公立医疗机构中医中药使用率达100 。 

      中医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有没有秘方呢?吴中兴主任告诉记者,那些所谓的秘方都是在前辈名方上进行加减而成。许多新冠病毒感染病人后期都会出现中医学中的“气虚”表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提不起气。”这时,吴中兴又及时地调整了处方,“以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为主,总的来说效果不错。”阳过之后,咳嗽不止的病人依然很多,他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整,把清肺排毒汤调整为桑杏汤加沙参麦冬汤制成合剂,他表示,中医药对控制重症,减缓重症程度,缓解病人的症状确实有明显的优势。“中药既有免煎颗粒也有煎服的,我个人主张多用煎服的。”

       扶正祛邪 中医药逆转病情

       资阳市中医医院根据证型专门制定了中医药治疗方案。对于重症患者主要是在清肺排毒颗粒处方的基础上加减来进行治疗,从治疗效果来看是肯定的。

     “一般新冠病毒感染病人发烧也就3天左右,但曹大爷却持续发烧达六七天时间。”91岁的曹大爷长期住在福利院,发病后由福利院送到资阳市中医医院就诊。他使用了激素后,按常理会退烧,但曹大爷的体温却依然很顽固,而且CT显示他的肺部有白肺存在。为此,医院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专门组织了中医会诊,早期给他用了清肺排毒颗粒,之后又做了加减。

      考虑到曹大爷年老体弱,正气已衰,如果单用清热驱邪的药他身体承受不了。于是,吴中兴又给他合用了补气的中药,如四君子汤,待痰多了以后就改成六君子汤。慢慢地曹大爷的体温终于降到了正常,肺部的白肺也渐渐地被吸收了。到了康复后期,为了给他补脾胃、益肺气又用了参苓白术散。在吴中兴的精心治疗下曹大爷顺利出院。“曹大爷还患有高血压,并有脑梗死的病史,说实在话,起初我们暗地里都为曹大爷捏了一把汗,担心他能否闯过这一关。”

     “其实,类似曹大爷这样的病例还挺多的。”吴中兴感触颇深地告诉记者,在新冠病毒感染后,中医最好在早期就及时介入,而在重症阶段,中医药应该全面介入,逆转病情使之不会发展成危重症。

       中医中药 止痛退烧效果好

       刮痧、敷贴、八段锦、养生操……资阳市雁江区积极探索中医外治疗法在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争取最大程度发挥中医外治的作用。整合全系统中医类别人力资源,派驻中医医师深入临床各科室指导带教,采用针灸、刮痧、拔罐、推拿、穴位放血等中医适宜技术,安全有效地减轻患者疼痛、发热、肌肉酸痛、乏力等不适症状。同时,针对不同患者开展八段锦、养生操等健康宣教,结合三九贴和二十四节气养生,采用贴敷、食疗等方式,助力感染患者康复。

     “去年12月中旬时,不少来医院的患者都出现了发烧的症状。”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罗明远告诉记者,当时退烧药很紧缺,于是,罗明远就和科室的医生们采用耳尖刺血、手十二井穴刺血等疗法退烧。“特别是有些小孩发烧超过39摄氏度以后,为防止出现惊厥,就采用了耳尖刺血疗法,一般半小时后体温就开始下降。”罗明远给同事们说,我们中医中药退烧效果也很好。刺血疗法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属于中医传统疗法,其对阳实火热、风毒之邪、气结血瘀等实证均有效,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目前临床经常使用。刺血疗法常用的部位包括大椎穴、耳尖、井穴、十宣。“刺血属于泻法一类,因而不适用于不足之虚证。”他提醒道。

       多管齐下 中医外治助康复

    “许多转阴的病人会出现咳嗽、胸闷、心悸、疲倦、乏力、头昏等症状,近来,每天我门诊都会遇到20来个此类患者,而中医治疗的效果尤为明显。”罗明远说道。

     “转阴后太婆依然咳嗽不止,稍微一动就感到累得很,吃饭也没有胃口,她的家人十分忧虑。”已是鲐背之年的张婆婆患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在雁江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罗明远参加会诊后,在中药内服基础上又拿出了科室自己配制的“秘密武器”:“呼吸方”,采用外治的疗法给老人进行了穴位敷贴。刚敷贴了两天,张婆婆就明显感觉症状大为减轻了,“太好了,经过中医治疗后,我们家老人出气顺畅多了,饮食也恢复正常了。”家里人比张婆婆还感到开心。目前,老人已经康复出院了。

       据罗明远介绍,穴位敷贴是一种“内病外治”的传统疗法,采用特定的中药贴在人体特定穴位上,通过穴位刺激皮肤给药。“中医的治疗讲究辨证施治,同样是咳嗽,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敷贴的穴位也各有不同。常规是敷贴在大椎、神阙、天通等穴位,主要通过扶正气驱邪气达到宣肺,平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