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3年02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这些因素“生变” 影响凝血检验
蒋艳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各种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凝血检验作为常见的检查之一,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前的常规检测、检测溶栓、抗凝治疗及筛查血液性疾病等,它能够将检验情况、结果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来,对于医生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意义重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需要注意的是,凝血检验过程中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影响凝血检验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心中有数,在日后的检查中尽量避免。文章开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凝血检验。

       凝血检验作为临床常见血液检查项目中的一种,主要检测指标包括以下几个:

     (1)纤维蛋白原(FIB):即凝血因子,正常情况下FIB的浓度是2~4g/L;

     (2)凝血酶时间检验(TT):TT的正常范围是11~13秒,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验(APTT):APTT正常范围是31~43秒,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

     (4)凝血酶原时间检验(PT):这是反映纤维蛋白原活性的筛选试验,正常范围是16~18秒。

那么,有哪些指标会导致检验结果异常呢?

       标本采集

     (1)如果患者在标本采集前没有保持空腹,或是在剧烈运动后、情绪激动等状态下进行血液采集,那么就会导致凝血增多。

    (2)住院患者如果输采血或通过留置针采血,可导致血液被所输药物污染或被稀释,影响检测结果。

    (3)采集血液时压脉带压迫时间太长或扎得太紧,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标本的运输和储存

      检验结果还受到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的影响,血浆最好在2h内分离,TT水平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此外,标本中的成分在低温环境下会受到损伤,使 PT、APTT 结构缩短,因此尽量在室温环境下运送标本。

       检测试剂

     (1)选用抗凝剂为 0.109 mol/L 的枸橼酸钠,它对因子V和因子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阻止它们的活化。此外,应保证抗凝剂与血液之比为1:9,为了保证 PT、APTT 等指标结果准确,不可使用变质的抗凝剂。

     (2)按照仪器的性能选用仪器配套的试剂,不同厂家、不同成分的试剂混用可能会使结果不准确,应当避免。剧烈摇动复溶的试剂会产生气泡,应该尽量避免,以防检验结果偏低;复溶后的实际放置时间长短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要尽快使用。

       操作者的技术

       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有高有低,稍有不慎就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目前自动化仪器的普遍使用,对检验技术人员的造作要求更高,应全面了解和掌握仪器的性能、使用方式、注意事项以及解决处理各种不同紧急情况的能力。

       药物作用

       凝血监测是为了了解身体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但一些患者平时吃的部分药物具有影响凝血功能的作用,如保泰松、氯霉素、利福平、吲哚美辛、依他尼酸、阿司匹林等,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因此,如果正在服用具有影响凝血功能等作用的药物,检查前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停药。

       综上所述,影响凝血检测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在检测中重视每一个小细节,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商丘市中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