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3年02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救助也是自信的表现
丁思远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在别人求助的时候,他们很乐意帮助,甚至在别人开口前,就会主动发现别人的需求并提供帮助;可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他们却经常选择一个人苦撑,不愿向别人开口,甚至会拒绝主动提供帮助的人。

       不爱找人帮忙的人并不少,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种情况的普遍性。比如,有研究者让志愿者想象自己借手机或被借手机,找人帮忙拍照或被请求帮忙拍照时,结果都非常一致:向别人求助比帮助别人难度大。人们倾向于认为别人不那么愿意提供帮助,求助会让他人感到不方便,给人带去消极情绪等,不论是对朋友还是陌生人,我们都会低估他人帮助的意愿。为什么会这样?

       一是与接受的教育有关。每个人可能都听过这两句教导,“不要麻烦别人”“要助人为乐”。这两句话很容易让人们对“求助者”角色与“帮助者”角色做价值评判,即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好的、值得赞许的事,而向别人求助是一件不好的、不被鼓励的事。同时,对助人的赞许,也隐藏着对拒绝助人的贬低,那些经常感到不得不帮助别人,而非享受其中的人,更容易认为别人也不喜欢提供帮助,他们只是不好拒绝罢了。这种压力会让我们难以开口求助。

       二是对自我价值的低估。如果一个人总获得“有条件的爱”,即想要什么时,都需要做点什么来交换,那么他很容易认为自己本身的价值比较低。此时,“助人”与“被助”就是一种纯粹的利益交换。比如,因为“我曾经帮助过你”,所以“这次我可以求助于你”。而一旦这种交换“扯平”了,“我就没有理由请别人帮忙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平等的交换,但也反映出,我们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价值去获得他人的帮助,于是不能心安理得地开口求助。

       三是内心不稳定。积极、自信的时候,我们更愿意求助,因为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关系,也相信自己在往后能“回报”。而在内心波动大,情绪不稳定,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的自尊自信水平比较低,很害怕他人的拒绝,也担忧自己无力偿还,于是不敢求助。

      若不造成内心或生活的困扰,不爱找人帮忙并不是大问题。但如果你常在确实需要找人帮忙的时候,因为思来想去阻碍了求助,带来负面影响,则应做一些调整。比如,坚信人际互动就是“有来才有往”的人,平时可多主动向大家靠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你求助于人时,“额度”就大一些;其次,向他人提供帮助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痛苦,对助人者来说,这或许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不要预设所有人都是嫌麻烦的,可以将人往好处想;最后,可以选择求助第三方机构或市场上能提供的服务,减少求助熟人的内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