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3年02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何宗岭,牵头创立远程CBTI模式
服务从“云端”到心底
本报记者 白华宇 文/图

     “何医生,我听网上说新冠病毒感染了几回就有生命危险,我已经‘阳’了一回了,以后咋个办啊?”日前,因为在网上刷到了太多的相关信息,本身很害怕再次感染的市民陈女士终于鼓起了勇气到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寻求帮助,坐在她对面的何宗岭一时间哭笑不得,随后对陈女士开始了心理测评和干预……

       何宗岭告诉记者,去年12月初,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相对于普通的综合医院,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面临的问题更像是一个矛盾体。

       远程CBTI模式发挥了大作用

     “作为精神专科医院,随着社会面感染率增加,我们的很多病人非常敏感和恐惧,一时间不敢来医院和医生面对面,但大家对心理健康方面的诉求实际上在暴增,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复杂。”多年的诊疗和科研生涯,加上像陈女士一样的病人零星地找上门,让何宗岭更清楚市民对专业心理服务的迫切需要。

       让病人们感到欣慰的是,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远程心理干预治疗体系在那段时间满载运行,何宗岭牵头设立的远程CBTI(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也发挥了大作用。何宗岭牵头开展的CBTI远程诊疗从2022年10月就已启动,随着不断地发展完善,在去年12月开始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了近千人次。

       据了解,CBTI治疗需要借助多种移动远程、可穿戴仪器设备,借助信息系统实时监测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而在远程诊疗模式下,患者可以将一些方便携带的仪器带回家自主进行睡眠监测,监测数据仍可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传送到医生端,病人通过专门的手机App即可获取医生提出的专业建议和电子处方,还能够用手机记录“睡眠日记”“情绪日记”供医生作诊断上的参考,医生也会通过远程在线为病人传授一些心理调节技能,比如正念训练、肌肉呼吸放松训练,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

       线上诊疗既减少担忧又节约成本

       从去年12月中旬至今,何宗岭就在这些数据间忙里忙外,“得益于我们的远程模式,病人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医生面对面交流,接受监测和治疗的大部分时间足不出户,也就减少了他们对病毒感染的担忧了。”记者了解到,截至1月,通过远程CBTI接受治疗的在线患者连续多日稳定在50人左右。

何宗岭还介绍说,对于出现抑郁的患者,症状相对较轻的,都可以通过远程诊疗模式这种非药物干预方式获益,而不需要频繁到医院面诊。从12月初开始,已累计有百余人因此受益,不仅在线上接受了诊疗,还节约了医药和交通等成本。

       患者李先生今年56岁,去年12月5日也因为网上的传闻恐慌到失眠,来到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寻求帮助,何宗岭让陈先生把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带回家里,通过监测整夜睡眠,明确了问题的症结,在睡眠医师指导下开始接受远程CBTI治疗。两周以后,陈先生的睡眠困扰开始逐渐改善,还专门打电话感谢何宗岭,“我把何医生讲的方法教给亲人,对他们的失眠问题也很有帮助,没想到在家就能得到这么专业的治疗,谢谢四医院,谢谢何医生!”

       用耐心和专业知识让患者感受温度

       和其他医生护士一样,何宗岭在诊疗一线仍然时刻面临被感染的风险,他笑着对记者说,自己的免疫力在感染高峰期经受了一次考验,“我和同事们一样每天都在医院面对病人,大家都‘阳’了一轮了我还坚挺,结果在我觉得自己来到‘决赛圈’的时候就遭了。”在发现自己被感染后,何宗岭起初也会有一些焦虑,但是积极做好自我调适,比如避免短视频等资讯平台的资讯轰炸,尽量从官方途径获取消息,不让身体抱恙的自己在心态上受到影响。

     “在这种大背景下,心理医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其实并不比综合科室的医生少。”何宗岭告诉记者,作为心理医生,每天都在倾听患者们的各种苦恼,接收到负面情绪。“尤其是在感染高峰的那段特殊时期,患者的情绪困扰、心理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我们在接诊过程中感受到的愤怒、抱怨情绪也更多,都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耐心和专业知识,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更多温度。”

       在此期间,科室的很多工作人员都在带病坚守岗位,何宗岭也经常鼓励自己和同事,耐心一些,再耐心一些,把自己心理健康的专业性体现出来,充分理解病人的处境和感受。“一些病人可能刚来时带着情绪,但通过我们的疏导都会平复很多。”

       最大愿望是为学术交流“补课”

       在平日里,何宗岭除了一线工作也重视科研,经常受邀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这对个人、科室和医院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何宗岭说道,自2020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开始,这些学术活动的频率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疫情形势和地方防控措施的不确定性,何宗岭在这3年的多数时间里都以远程方式参加学术交流,“虽然逐渐习惯了新的交流形式,但是学术会议还是需要现场的沟通、交流,让更多人倾听到。”何宗岭说,自己的新年愿望就是能让科研工作重回正轨,加强和同行专家的交流、学习。

     “我长期从事临床科研工作,对我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我所研究的领域在大家的努力下取得突破。如果各类学术交流活动重回正轨,这些突破实现的概率就会更大,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医学和医院也才能更好地进步。”何宗岭最后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