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看起来坚强不脆弱”,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大部分成年人,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或许都已习惯了隐藏自己的脆弱,遇到什么事都尽可能自己扛,不愿透露困难和悲伤,觉得这样一来好像显得自己很差劲,给别人添麻烦。其实,适当地把脆弱展示出来并不是什么坏事,当别人看到我们面露为难或提不起劲,不仅不会嘲笑,反而会升起关怀之心,以比我们想象中更积极的眼光看待我们。这被称为“美丽的混乱效应”。
德国曼海姆大学的心理学家用实验证明了这个效应。他们创建了几个与脆弱有关的场景,例如承认错误、寻求帮助等,要求其中一组参与者想象自己向别人展现脆弱,另一组参与者则想象别人向自己展现脆弱,然后所有的参与者都要评估自己或别人在呈现脆弱时,表现出的勇气和软弱程度。结果发现,那些想象自己呈现脆弱的人,认为自己的勇气程度低,软弱程度高;而当想象别人展示脆弱时,则认为别人勇气程度高,软弱程度低。这说明,同样是展示脆弱,当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觉得丢人、懦弱;而当别人来求助时,我们不会觉得他们麻烦,还会觉得他们富有勇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经常鼓励别人把脆弱说出来,自己却很少这样做。
有学者用“解释水平理论”来分析美丽的混乱效应。他们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解释会随着心理距离的远近发生变化。当心理距离较近时,比如看待自己的问题时,事件被解释得相当具体,更关注细节和更消极的方面,导致对自己的脆弱性表现做出相对消极的评价。而当心理距离较远时,比如看待他人的问题,解释会变得抽象,如同从高处往下看,视野开阔,没那么多纠结,更愿意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因此,在看到他人流露脆弱的一面时,我们大部分时候不会反感,还会因为对方更加真实、依赖而觉得他“美丽”,心生好感。
但暴露脆弱也要视情况而定。建议主要向两类人示弱或诉苦,一是自己信任、亲近的人,不仅可以得到安慰,还能增加亲友间的信任度;二是完全陌生的人,比如笔友、网络上的“树洞”等,这样袒露心事时没有顾虑,而且从心理距离看,陌生人可能更愿意听你倾诉并给出更客观、积极的建议。而在“不生不熟”的环境中,如普通同学、同事、邻居等,就不建议随便诉说自己的难处了,否则,一是容易给人留下“无能”“不称职”“不坚强”的印象,二是容易留下把柄或被传谣,易招来排斥和信誉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