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3年01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赖巧珍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被无数人奉为真理。纵观很多历史人物的成长轨迹,他们每一次成功的背后或许都有着数不尽的失败,但每一次的失败会激发他们更强的斗志。“失败乃成功之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对有的人来说,失败是种刺激,也帮助总结经验,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但生活中更常见的情况是,失败会带来更多失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证明,反复失败只会带来更多的无能感。实验中,塞里格曼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受的电击,被关着的狗无法逃避,只能承受。多次实验后,即使把笼门打开,拉响蜂音器,笼子里的狗也不会逃,还会在电击出现之前,就卧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所以,失败,特别是持续的失败,很少能让人愈战愈勇,多数情况是会让人陷入自我怀疑,以后遇到机会也会犹豫不决,轻言放弃,继而陷入恶性循环中。

      因此,塞利格曼说,我们固然需要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成功的经验,多给自己制造成功的经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便会产生喜出望外的激奋心理,从而增强自信心,促使其追求更多、更高层次的成功,形成“成功—自信—又成功”的良性循环。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成功强化效应”。

       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在大脑。脑科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让两只小白鼠分别从一根细长、中空的钢管两端钻入,看哪只小白鼠能成功把另一只从管中撵出去。之后,观察获胜小白鼠的脑神经变化,发现其“前额叶皮层”变得更加活跃。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当选择一些本身比较瘦弱的小白鼠,人为刺激其前额叶皮层后,这些小白鼠也会更积极地投入“战斗”。更为神奇的是,在成功“逆袭”6次后,即使不再给予人为刺激,这些本来弱小的小白鼠也能战胜强大的对手。这一实验说明,成功的经历可以改变大脑的内在机制,反复加强这样的成功经验后,形成稳固的“成功神经通路”,有利于再次取得胜利。可见,成功带来的胜任感激励着下一次的成功,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这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多做“能成”的事。如果是比较困难的任务,要拆解成一个一个努努力就能达成的小目标,每达成一次,就收获了一场小胜利。这会让我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激发“成功强化效应”,带来无限动力,促使我们去尝试更多的事,追求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