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2年11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护理团队结合本职工作不断革新护理技术
护士纷纷变身“爱迪生”
尚岚婷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打针、输液、抽血、查房……说起护士,人们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这样一些场景,似乎这些就是护士工作的全部。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护理技术能力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立足于本职工作,在管理病人的过程中,把自己“管”成了“发明家”,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医院)的护理团队中,就有一群 “发明家”。

从“南丁格尔”变成“爱迪生”
她6年发明9项专利

今年4月,市二院国际医疗部护士长李玲收到了“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夹及引流管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项发明专利的灵感,来自她在ICU的一位患者。


74岁的曾大爷此前做了胸腔闭式引流术,身上除了各种插管,在肋骨间还需要植入一根导管作为引流管。李玲的工作除了要照顾曾大爷洗头、洗脸、吃饭等日常生活起居,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帮他翻身。“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卧床,不利于患者恢复健康,每隔两个小时就要翻身一次。”每次翻身,李玲都会和同事一起合作,一人扶着曾大爷的身体,一人理顺各种导管。胸腔引流导管尤其让大家头疼,在翻身的时候需要夹闭引流管,操作很麻烦。


最让李玲后怕的是,有一次曾大爷在服用镇痛药后,发生了谵妄,身体会不自主乱动,竟然想去伸手拔身上的胸腔引流管,幸好她及时发现,才没有发生大问题。

如何才能避免拔胸腔引流管的风险?李玲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而用来喝饮料的可伸缩吸管给了她启示。“如果插管也可以伸缩,翻身的时候就不容易被扯掉。”李玲说,她将这一想法和科室的医生进行了讨论,在得到大家的认可之后,开始画设计手稿。经过多次修改,最终设计了胸腔闭式引流管夹及引流管装置。该装置是在插管中设计像弹簧一样的管道,不用移动,就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收缩。


“经过试验,使用的时候可以方便调整引流管长度,而且可以固定收放,在夹断时也方便操作,不仅可以大幅度缩短护理人员的操作时间,而且也可以减少意外拔管。”李玲说。


其实,这已经不是李玲第一次获得发明专利,从2016年开始,她已经获得能持续添加药物的雾化器、能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支具等8项发明专利。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发明专利?“在工作中会留心观察,如果发现不方便患者的事情,会思考如何能改进。”李玲说。


从“南丁格尔”变成“爱迪生”,在市二医院的护理团队中,有很多像李玲这样的有心人,从细节出发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他们在临床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护理技术操作技能,结合本职工作参与到护理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中,层出不穷的创新和发明,推动了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护理学科全面发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优质服务。


据了解,近5年,该院护理团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连续取得省部级科研立项8项,省、市级科研立项1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项、省医学科技奖9项、市医学科技奖8项,出版专著6本,整个护理团队成了一个“爱迪生团”。

“爱迪生团”背后
科室高学历护理人才辈出

市二医院护理部为什么能出现这么多“发明家”?这背后是高素质人才加持和专业培训。


据市二医院护理部主任姚倩介绍,目前,市二医院的注册护士为1721人,护理人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8%,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护士近50名,有护理高级职称的人员达80多名,护理硕士研究生数量居市级医院第一。


护理部组织修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等工具书21本,编撰各类管理手册和60项质量标准,管理患者护理全过程,指导临床护理工作规范进行。新入职的护士必须通过医院和科室规范化培训,在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得执业授权。


俗话说“三分医疗七分护理”,护士也是跟患者接触最多的医护人员,从患者到医院看病,到拿病历本、就诊、打针、拿药、汇报自己的身体情况,再到后面的办理住院手续,每一步都有护士的身影。

量身定做质量管理制度
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

市二医院拥有庆云院区、龙潭院区、草市街分部,如何实现“一院两区一分部”护理同质化?


针对“一院两区一分部”的格局,统筹多院区间护理质量管理,实现精细化、智能化、同质化,护理部提出了“三级+双路径网格式护理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医院建立了8个质量管理小组和4个专项管理小组,有序开展护理质量监管活动。实施护理部-大科-科室(一正)-病区(N副)的三级+管理模式,由8个质量管理小组和4个专项管理小组负责培训、落实、督查60个质量标准,护理部主任和干事网格化全覆盖对所有科室的监管。


护理团队还运用了质量管理工具,持续改进护理质量。2019~2022年专项督查追踪改进130项,特别是危急重症患者预警,在2020~2021年增幅达到了131.8%,有效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质量改善项目获得2022中国医院管理实践创新类区域优秀奖和第七届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擂台赛百强案例。


2021年1月,由护理部、医务部主导,构建以多学科合作为基础的危重孕产妇与新生儿一体化医护急救团队,融合多学科,发挥快速、精准、科学救治等优势,完善危重孕产妇绿色通道路径,缩短危重孕产妇急诊出诊时间与院内转运时间,成功救治危重孕产妇与新生儿近百例,有效提升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救治能力,提高孕产妇满意度,同时推动了学科发展。

建立标准护理服务体系
赋予护理人员“最强大脑”

保证服务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0peration Procedure,SOP),SOP即是将某一事件的规范操作步骤和要求用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


“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标准护理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姚倩说。


2016年起,市二医院在全院推广SOP护理服务标准化项目。“SOP并不是说将全院所有的护理工作都进行统一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科室具体的病种以及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姚倩说。


SOP护理服务标准化是否真的有用呢?可以看一个案例——手术患者准备、转运、交接标准化程序。


普外科的张阿姨因结肠癌需要做手术,普外科和手术团队启动了手术患者准备、转运、交接标准化程序。该程序包括术前准备、转运交流、术后交流的全过程,而且细化到了护理人员的每一项操作、每一句话,例如:在张阿姨转运时,病房护士应该站在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对面对患者说:“您好,这些人是手术室工作人员,我们即将接您去做手术,您准备好了吗?”


“护理人员各种提醒很到位,整个过程也很有序,做手术感到很安心。”张阿姨说。


护理服务SOP,规范了服务流程,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据姚倩介绍,SOP带来的护理提升是多方面的,既能使流程更加标准,减少出错机会,又能使护理人员明确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控制意识。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