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2年1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抗“糖”之路,自己领军
重庆市长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邓静

糖尿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患病者体内除了血糖升高,通常还会同时伴有体重、血压、血脂、血清尿酸等指标升高,这些因素造成的代谢紊乱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都是典型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


糖尿病发病隐匿,病程长,40岁后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检测,可以尽早发现血糖的升高。有一部分人空腹血糖处于6.1~7.0,称之为糖尿病前期,这部分人发展成糖尿病的概率非常高。所以尽早发现血糖异常,早期干预,即使无法逆转最终糖尿病的结局,也能延缓发病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我们应当树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患者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糖尿病控制与否的关键之一。慢慢抗“糖”路,我们能做什么呢?


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任务。对于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早采用严格的血糖控制,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除了内分泌科医生的临床诊治以外,患者自身应该积极学习,掌握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何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方案、自我血糖监测等相关知识,并且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切实贯彻在日常生活中。


控制血压、血脂、体重、腰围等其他代谢指标。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不应单纯以空腹血糖为标准,对于身体其他的异常代谢指标应同等重视,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脂控制目标比普通人更严格: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血脂控制目标中的 LDL-C(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控制各项代谢指标的基础,除此之外必要时还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降压药物、降脂药物、降血小板药物等。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严重的低血糖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患者应掌握识别低血糖发生的能力,学习预防低血糖的基本知识。低血糖发生的诱因包括:胰岛素、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等药物使用不当、未按时进食、运动量突然增加、空腹饮酒、大量酗酒等。当患者发生低血糖时会出现冷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应常规随身备用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糖果、饼干等),一旦发生低血糖,立即食用。对于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一旦发生低血糖应与医生沟通,及时调整血糖目标、药物剂量等。


重视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已成为肾衰竭的主要原因,确诊糖尿病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肌酐等项目,如发现肾功能异常应及早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工作年龄人群第一位致盲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定期做眼底检查尤为重要。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和死亡。糖尿病患者应每天检查双足,特别是足趾间;洗脚的水温要合适,低于37℃,并及时擦干;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避免光脚行走;穿鞋前先检查鞋内有否异物或异常;不穿过紧的或毛边的袜子或鞋等,如果发现足部异常应及时就诊。


抗“糖”路上,武装知识固然重要,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为重要,要相信通过科学的防控,即使不能完成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但靠着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的帮助,相信糖尿病患者也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