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2年10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卫生健康这10年
据健康成都官微

 健康是民生之基、幸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成都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这十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破解。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成都市被表彰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的地方。


 这十年,积极应对城市健康新挑战,卫生健康事业进步巨大。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76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94/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2.15‰,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这十年,人民群众在种种改变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从患病四处寻医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遍寻名医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从耗时耗力到就诊流程再造,给予人性化关怀;从环境脏乱差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让村庄脱胎换骨……


 展望未来建成“健康成都”的远景目标,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迎来新的机遇。成都有条件、有底气、有信心,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资源布局
进一步优化


 2021年,医疗资源紧缺的城南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而老城区的医院改扩建也不少——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综合楼建设项目、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医院一二期工程、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二期工程等15个市级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床位6668张;县级公立医院新、改、扩建项目40个,总建筑面积193.06万平方米,规划床位数18962张。


 截至2021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12497个,其中:医院69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64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8个,其他卫生机构95个,作为“健康成都”建设、改善民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成都的优质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


病有良医
“国考”挺进A+等级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平台公布的“2021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指标”考核结果,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进入全国前10%行列,挺进A+等级。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再上新台阶。2021年,四川省卫健委公布了新晋等级医院评审结果,成都市22家医院新晋等级,其中,新晋三甲医院12家,晋级医院数量创历史之最,彭州市、双流区顺利实现“大三元”。四川现代医院等6家社会办医院顺利晋升三甲,社会办医实现三甲“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成都市医疗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2019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成都市8家医院考核结果为A级,较2018年度进步明显。10家县医院成功获批“千县工程”。


 5个专科进入中国医科院科技量值学科百强排名;4个专科进入复旦版全国医院排行榜西南区排名或提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获批2021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取得市级公立医院历史性突破。2022年,成都市市级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科、儿科、妇产科等7个学科入选2022年四川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随着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优质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内涵与品质不断改善。截至目前,全市医学重点学(专)科共计377个。


 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工作进程。在成德眉资建成皮肤、心血管等7个专科联盟,共享500余名专家人才库。在全市610家医疗机构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基础上,都市圈内25家三甲医院试点对99个检查检验项目开展同级别结果互认。共组建各类医联体139个,医联体内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下沉9万人次,基层机构上挂学习培训9.84万人次,上转患者6.83万人次,下转患者49.17万人次,实施远程诊疗项目37项,远程诊疗服务325.6万余人次。


 改善全市医疗服务。建成61个市级医疗质控中心、842个区(市)县质控分中心,基本覆盖临床主要诊疗科目,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积极推进日间手术,成都市44家医疗机构开展了日间手术,已开展日间手术备案的三级公立医疗机构覆盖率为58.1%。


 通过建立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内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形式,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增强弱项、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市形成广覆盖态势,推动实现患者家门口享受优质诊疗的终极目的。


妇幼安康
正式启动免费NIPT试点项目


 全面二孩、三孩政策放开后,在高龄、有剖宫产史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比例增加的情况下,成都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仍持续保持低位运行。


 2021年,全市市县两级共21家妇幼保健机构,均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其中三级甲等4家,三级乙等13家。为计划怀孕的夫妇7.53万人进行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全覆盖。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99%。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7.7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7.83%,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99.52%,新生儿听力筛查率98.99%,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99.48%。


 今年8月,成都正式启动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免费产前筛查(又称无创DNA检测,简称NIPT)试点项目。这是继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听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耳聋基因免费筛查项目实施后,在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方面又一惠民利民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健全成都市出生缺陷综合防控网络,对降低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优生优育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推动健康成都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老有所养
用实际行动温暖“夕阳红”

 发挥市老龄办统筹作用。连续14年发布《成都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健康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成都市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方案》。


 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开展前列腺癌公益筛查活动。推进老年人心理关爱等国家试点项目。开展“蓉城长者健康学堂”。率先成立老年照护质量控制中心。为54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为4.1万65岁以上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敲门行动”服务。全市140余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


 提升医养服务能力水平。制定《成都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规划(2021~2025年)》。统一老年人失能综合评估标准。绘制上线医养服务地图。提升17家医养机构服务能力。创建全省医养示范机构8家。6家医养结合机构参与国家级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医养结合工作连续两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以老龄健康工作专刊作全国经验交流。


 营造良好老年社会环境。连续12年开展“敬老月”活动。创建全国“敬老文明号”34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1个和四川省第五轮敬老模范县(市、区)7个。建设23个市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504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人电子证照国家级试点。实施“智慧助老”行动。牵头打击整治养老机构非法行医。
 (下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