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皮子糖葫芦的风刚刚吹过,固体杨枝甘露又席卷了多个热搜榜单。用凯特芒切半做底,中间涂上厚厚的希腊酸奶或干噎酸奶,然后撒上柚子、西米、爆爆珠等配料,经典港式甜品杨枝甘露就变成了可以拿在手上吃的固体版本。
然而,这两天,“第一批固体杨枝甘露受害者”的吐槽突然刷屏——有人吃完后脸色变得焦黄暗沉,有人肚子绞痛到蹲厕所半小时,还有人直接便秘了好几天,原本就有痛经的人症状加重了,甚至部分人因肠胃痉挛疼痛难忍而就医。
对此,中医专家表示,固体杨枝甘露的主要问题是生冷饮食寒性太重,且糖分过高。偶尔吃一次解馋还行,长期食用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生育。
“生冷饮食”不局限于冷藏食物
如今,“生冷饮食”早已不局限于生鱼片、冷饮。在中医理论中,其定义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物理温度的“冷”,如冰咖啡、冰激凌、冷藏水果等低于25℃的饮食。这类饮食摄入后,犹如向37℃的体内泼冷水,机体需立即调动阳气进行“温煦”,方能维持正常体温与消化功能;
二是食物性味的“寒”,如西瓜、梨、螃蟹、生鱼片等,即使加热食用,其固有的寒凉属性依然存在。正如部分人群食用常温西瓜后仍会腹泻,这并非温度所致,而是食物本身的寒性需要阳气“中和”才能消化。
“生冷”易影响女性的脾胃和胞宫
在中医里,一直有“女性以血为本”的说法,生冷饮食很容易伤害到女性的脾胃和胞宫。
一开始会先伤脾胃的阳气,寒邪进一步阻碍气血运行,不仅会让痛经更严重、月经量减少、白带变得清稀,长期气血不通畅还会直接影响卵子的质量和子宫内的环境,想怀孕自然就更难了。
除了生冷,高糖也是个大问题。固体杨枝甘露为了保证口感,糖分浓缩,吃多了会吸附肠道里的水分,加重便秘,还会打乱身体的代谢平衡,让本来就受损的脾胃功能变得更弱,形成“寒+湿+瘀”的恶性循环,对生育系统的健康影响更为严重。
“阳气”衰减会有这些警示
中医认为,每一口温度低于体温的食物,都在不知不觉中消耗着我们体内那团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阳气”。阳气衰减,寒象渐生,耗损过度将影响全身机能。这一过程呈渐进性,身体会逐步发出警示。
首先,会畏寒、腹胀、便溏。脾胃是阳气消耗的主要部位,故阳虚征象常始见于脾胃。初期表现为摄入生冷(如冰饮)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提示脾胃运化功能初步受损;继而出现脘腹畏寒、喜温喜按,稍食生冷即泻下稀溏,大便黏滞不爽;严重者可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动则气短,此乃脾阳亏虚,已影响基本运化功能。
其次,会鼻炎迁延,遇冷加重。某些迁延不愈的过敏性鼻炎,常与体内阳气不足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肺开窍于鼻”,阳气虚弱时肺卫功能减退,寒邪、花粉、尘螨等外邪易乘虚而入,引发鼻窍症状。部分患者饮用冷饮即鼻塞,进入空调环境则流清涕,季节更替时鼻炎反复发作,这些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机体提示阳气已难以固护肌表、温煦鼻窍,亟须重视阳气养护。
再次,四肢不温、神疲。当阳气耗损超过脾胃与肺的代偿能力,便会影响全身阳气输布,出现全身性阳虚症状,如夏季仍手足不温,神疲乏力欲卧,面色或苍白无华,或晦暗无光泽。
简单几步护阳健脾
对食物进行餐前加温处理以减轻身体负担,例如水果冷藏后应在室温静置30分钟以上,或采用蒸、煮方式加热处理;饮品应拒绝冰镇,坚持常温或温热饮用;蔬菜则可用沸水轻焯替代完全生食,既降低寒性,又保持大部分口感。
严格控制生冷食物的摄入量与频率,建议每日水果量以100~200克为宜,冰饮每周不超过1~2次,并避免空腹或餐后立即食用,以减轻脾胃负担。
搭配温性食物以中和寒凉之气,践行“膳食中和”理念,如在食用生冷食物时佐以姜枣茶,或吃生鱼片时配芥末与热汤。
顺应季节选择食材,夏季可适量食用常温瓜果,冬季则宜选择桂圆等温性水果;而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者,尤须在此方面格外谨慎。(本版文字综合《中国中医药报》、《生命时报》、广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