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松潘县人民医院2025年第31期院长办公会接近尾声,空气中弥漫着别样的情绪。这是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专家、挂职院长刘后良三年来最后一次主持院长办公会。会后,他将告别这片奋战三年的高原,返回原单位。
“此刻的心情很平静,就像往常开会一样。也许真正的不舍,要等我回去后才会慢慢体会。”刘后良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按照原定计划,刘后良去年就已帮扶期满,但在当地恳切要求下,他选择延长一年,确保工作平稳过渡。三年来,他以三个“连接”为主线,为松潘县人民医院织就了一条从“守底线”到“谋发展”、从“传技术”到“育人才”、从“接棒”到“续跑”的医疗振兴之路。
管理“连线”
破制度壁垒,守生命底线
初到松潘,刘后良面临的不仅是高原缺氧,更有医院管理的“梗阻”:预算管理粗放、设备采购缺乏论证、科室发展缺乏规划。“县医院是百姓健康的最后防线,管理跟不上,再好的医生也难以施展。”他深知,要守住底线,必先打通管理的“任督二脉”。
在广泛调研和学习先进经验后,刘后良推动修订医院管理制度,细化采购招标流程,推行“业财融合”预算模式,要求科室提前半年申报设备需求,经集体论证和第三方评估后方可实施。“以前购置设备总要等资金到位才匆忙招标,现在提前一年规划,不仅价格更优,也更契合临床需求。”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管理的优化直接转化为救治能力的提升。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初见成效,血透室投用、老年病区改造完成,使医院从“诊治常见病”升级为“应对急危重症”。
不久前,一对外地新婚夫妇在松潘旅游时遭遇车祸,女方伤势危重。刘后良立即启动创伤中心应急预案,一边组织本地医护抢救,一边联系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专家驰援。两地协作,仅用两个多小时完成手术,比预期提前一小时,患者最终转危为安。这场跨越山川的“生命接力”,成为管理升级、能力提升的最佳见证。
人才“连线”
从“扶上马”到“放手干”
“帮扶不是‘我来做,你来看’,而是要让本地医生敢上手、能独立。”刘后良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帮扶的核心。
他带的徒弟冶连兵曾在成都进修神经外科,但对高血压脑出血等四级手术始终缺乏自信。刘后良从切口设计到血肿清除,手把手带教,甚至在手术中刻意“退后一步”,让徒弟独立判断。
今年8月,冶连兵首次独立主刀一例右侧基底节血肿清除术。“当时心里没底,赶紧给刘院长打电话。他在电话里沉稳地说:‘你学了这么多年,技术没问题。你始终要迈出这一步。’”冶连兵回忆道。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康复出院。“现在再遇到这类手术,我心里有底了!”
为构建长效育才机制,今年7月,松潘县人民医院推动建立博士工作站,每周安排博士或科主任坐诊带教。“博士来了不仅看病,还带教我们的医生,现在我们也能独立完成肿瘤患者的常规随访和基础护理。”刘后良表示,希望以博士工作站为桥梁,发挥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的肿瘤专科优势,提升松潘的肿瘤诊疗能力。
从“师带徒”的精准传艺,到博士工作站的长效帮扶,刘后良推动的人才“连接”,让本土医疗力量真正“站得稳、能成长”。
传承“连线”
从“业务人”到“管理者”
三年帮扶,改变的不仅是医院,还有刘后良自己。“以前我是神经外科医生,拿起手术刀就有底气;刚当院长时,连会议流程都理不清,汇报工作紧张得语无伦次。”他笑着回忆。如今,他已能从容梳理医院规划、精准把脉管理痛点,完成了从“业务骨干”到“管理人才”的蜕变。
“管理不能生搬硬套,要俯下身倾听本地同事的需求,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是他最深刻的感悟。
这份成长也为医院的“接力跑”奠定基础。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吴柳,即将接过院长重任。“刘院长把制度、项目、科室需求整理成翔实的交接手册,每个细节都清晰明了。”吴柳说,两人早已约定“接力目标”:推动“五大中心”通过国家基层版验收,重点强化创伤中心建设。“松潘是旅游城市,213国道穿城而过,必须守住百姓和游客的健康底线。”
刘后良的办公室窗外有座高山,时而云雾缭绕,时而洒满金光。“这里的风景,以及百姓对我们的信任,是我最大的收获。”他说。如今,高铁拉近了松潘与成都的距离,但更多当地人选择留在县医院就医——这份信任,正是帮扶工作最温暖的回报。
临别前,刘后良在工位前留下一幅“见贤思齐”的书法作品。他对这句话有着新的理解:“希望本地医生向好医生看齐,也希望帮扶专家看到受援医院的短板,对标先进,为实现同质化、高质量的诊疗服务持续努力,孵化一支真正‘带不走’的医疗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