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的肺腺癌晚期患者董女士,曾因气管及左右主支气管被肿瘤严重堵塞,气紧、呼吸困难明显,只能靠呼吸机维持氧合,连平躺都成了奢望。近日,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在全麻硬镜下为其精准植入定制“Y”形气道支架,一次手术打通“呼吸要道”。术后当天,董女士即可脱离吸氧自主平卧。这场高难度手术不仅挽救了患者生命,更标志着该院呼吸系统介入诊疗水平跻身四川省三甲医院第一梯队。
气道梗阻,命悬一线
董女士的病情堪称“气道危机”的典型案例。一个多月前,她因咳嗽、气紧确诊为肺腺癌伴全身转移,接受靶向治疗后症状反而急剧加重——气管下段及左右主支气管被肿瘤严重浸润,隆突(气管分叉处)与支气管开口完全无法辨认,触碰肿瘤就会大量出血,导致呼吸机氧气无法送入。
“这是恶性中央气道梗阻中最凶险的情况,患者随时可能窒息。”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付思云介绍,唯一的解决方案是植入“Y”形气道支架,但这类手术本身就是气道介入领域的“硬骨头”——支架需精准匹配气管分叉形态,且患者气道狭窄程度远超术前预判,氧合极不稳定,手术操作预留时间极短,只有十几秒,必须一次成功,没有任何调整或重试的机会,否则可能因出血或支架移位导致气道完全堵塞,直接危及生命。
为应对风险,科室牵头组织多学科会诊,联合麻醉科、呼吸治疗师团队制定了10余项应急预案,从超细纤支镜探查路径到硬镜下支架释放角度,每一步都反复推演。最终,团队在全麻硬镜下,通过超细纤支镜找到仅存的气道缝隙,先以纤支镜支撑改善氧合,再精准植入定制“Y”形支架。当支架成功撑开的瞬间,患者塌陷的气道立即恢复通畅,手术全程仅用1小时。
支架植入,绝处逢生
在气道介入治疗中,“Y”形支架并非普通选择,而是针对气管下段合并左右主支气管狭窄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其技术难度和临床价值远超直型支架。省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付思云表示,肺部恶性肿瘤侵犯气道时,若仅单一部位狭窄,直形支架即可解决,但当肿瘤同时堵塞气管下段与左右主支气管(即“中央气道分叉部狭窄”),直形支架会无法覆盖分叉区域,甚至堵塞一侧支气管。而“Y”形支架的分叉结构能完美匹配气管与支气管的解剖形态,一次性撑开三个关键气道部位,既保证通气通畅,又能避免对正常气道的压迫。
但这种“精准匹配”也意味着更高的技术门槛:首先,支架大小、分叉角度需根据患者CT影像“私人定制”,误差超过1毫米就可能导致贴合不佳;其次,植入时需在硬质支气管镜或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精准对准气管分叉位置,稍有偏差就会堵塞支气管或导致支架移位;最后,针对肿瘤浸润的气道,还需预判支架撑开后的肿瘤出血风险,提前做好止血准备。
此次手术的成功,填补了省四医院在严重气道三叉病变“定制化Y形支架植入”技术上的空白。据悉,下一步,省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进一步推广“Y形支架植入术”等先进技术,针对肺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导致的高危气道狭窄,建立标准化诊疗流程,让更多“呼吸困难”的患者通过微创介入手术重获“顺畅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