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爆火的奶皮子糖葫芦让不少人直呼“甜蜜上头”,但有网友反馈连续食用数天后皮肤出现暗沉迹象,引发“吃糖导致皮肤糖化”的热议。记者为此邀请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美容中心医师黎安琪对此进行解答。她表示,这并非空穴来风——过量摄入糖分确实可能触发皮肤糖化反应,但无须过度恐慌。另外,她还给出了一些吃什么能养好皮肤的实用策略。
糖化反应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据黎安琪介绍,皮肤糖化指的是糖分子与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发生反应,生成黄褐色的糖基化终产物(AGEs)。这些物质长期堆积会让肤色发黄晦暗,还会引发炎症、加速皮肤老化,导致皮肤弹性下降、失去光泽。不过,专家强调,糖化反应是长期累积的结果,“跟风吃一串奶皮子糖葫芦”的问题不大,但长期过量摄入糖分既伤脸又伤身。
那么,有些“好吃嘴”又问了:又爱吃甜,又不想皮肤因“糖化反应”提早暗沉衰老,那么吃“抗糖丸”可以“补救”吗?对于这样热门的“抗糖”话题,黎安琪表示,抗糖化不是完全杜绝糖分,核心是控制游离糖摄入,同时搭配抗氧化手段。市面上的“抗糖丸”并非特效药,其主要成分是维生素C、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质,仅能辅助减缓糖化反应,若不控制糖分摄入,效果微乎其微。真正有效的抗糖策略还是要“减少摄入+抗氧化协同”,内外兼顾才能有效减少糖化损伤。
吃出来的皮肤问题有哪些
实际上,不仅是糖葫芦,很多皮肤困扰都与饮食密切相关。黎安琪针对常见情况给出了科学解读。
痤疮(痘痘):高糖、高油食物和过量奶制品是主要诱因。高糖食品常伴随多油多奶的组合,容易加重皮肤负担;摄入过多奶制品会促进体内炎症因子表达升高,特别是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进而诱发或加重痤疮,如闭口粉刺和炎性丘疹。而辛辣食物本身影响不大,真正伤皮肤的是其背后的高油烹饪方式。建议遵循“少奶、少油、少糖、多膳食纤维”的饮食原则。
瘢痕增生:民间“吃生姜长痂”“喝酱油变黑”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生姜、酱油不会影响瘢痕形成或色素沉着。真正需要避免的是辛辣刺激性食物,这类食物会引起血管扩张,增加瘢痕增生风险。此外,海鲜等“发物”也与瘢痕增生无明确关联,无须刻意回避,保持饮食清淡即可。
玫瑰痤疮:患者典型症状是面部发红、发烫、潮红,食用辛辣、热烫食物或饮酒后,症状可能明显加重。建议严格规避这类饮食刺激,减少面部不适。
光敏性皮肤问题:光化性皮炎、红斑狼疮患者或刚做完激光治疗对紫外线敏感的人群,需避免光敏性食物。这类食物会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可能导致色素沉着。常见的有柠檬、芒果等热带水果,还有香菜、芹菜等光敏性蔬菜,以及螺类、虾类、蟹类或蚌类海产品。
吃对食物养出好皮肤
想要改善皮肤状态,除了避开“雷区”,选对食物也很关键。
抗氧化食物:适合肤色暗沉、易长色斑、有光老化迹象的人群。推荐富含维生素C的西红柿、猕猴桃、青椒、大枣,以及马上入冬的水果“顶流”——富含花青素的草莓、车厘子,都有助于对抗自由基,提亮肤色。
保湿养肤食物:冬季皮肤干燥、锁水能力差的人,可多摄入有助于皮肤保湿的食物,如猪蹄皮、花胶等富含胶原的食材,以及桃胶、银耳等富含植物胶质的食材,也可适量补充胶原蛋白饮料或口服透明质酸,提升皮肤水合能力。
最后,黎安琪提醒广大热爱美食的朋友,所有食物都需适量食用,日常需注重营养均衡、搭配合理,并保持规律作息,才能让皮肤由内而外保持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