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T008(2022年09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勇担使命 贡献非凡力量
本报综合

2017年,创建为全省7家“三级甲等”疾控中心之一,先后荣获“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攀枝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近年来,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履行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经受战“疫”大考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攀枝花市疾控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动员,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科学部署、精准施策,开展病毒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密接追踪管理、场所消毒和宣传教育等工作,有效阻止了疫情扩散蔓延,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恢复健康发展。坚持“外防输入 内防反弹”总策略,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动态研判疫情形势、快速流调溯源、精准核酸检测、及时健康提示等常态化防控工作,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实现疾控能力大跨越


卫生应急处置: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管理制度,制定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建卫生应急队伍。长年坚持24小时卫生应急值班制度,2004年至今,高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0余起。


重大传染病防治:建立了艾滋病防治“三线一网底”和结核病防治“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扎实推进防治措施落实,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攀枝花市成功退出省艾滋病疫情重点市州之列,结核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传染病监测报告:建立全覆盖的传染病网络监测直报体系,开展鼠疫、新冠肺炎、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的主动监测,甲乙类传染病长期低于全省平均发病水平。2021年,鼠疫、流感监测工作获得省级优秀。
免疫规划管理:持续推进全市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建成覆盖所有乡镇的预防接种门诊59个,预防接种精细化管理和疫苗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11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由2008年的233.06/10万,降至2021年的37.61/10万。


地方病防治:扎实开展对各类地方病的监测工作,推进各种地方病保持控制和消除状态。疟疾、碘缺乏病、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血吸虫病、克山病、麻风病先后达到国家控制标准与国家消除标准。


慢性病防控:陆续开展多种慢性病综合监测工作,拥有国家级监测点7个,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1个。攀枝花市人均期望寿命从2012年的76.32岁提升至2021年的78.99岁。


公共卫生监测: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生活饮用水、学生常见病、室内外环境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等各种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监测、评价和干预,室内环境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工作得到国家疾控中心的肯定,并向全国分享。


健康教育:深入推进健康促进场所建设,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引导市民树立科学健康观,培养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攀枝花市东区、米易县通过省级健康促进县(区)验收评估。


科研教学成果:获得科研成果奖4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1项、市级2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省级发明奖1项;2020年正式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检验检测工作:是四川省首家国家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和四川省致病菌识别网络实验室。实现了同时快速检测45种呼吸道病原核酸和新冠病毒基因测序能力;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目前具备食品相关参数3类192个、非食品相关参数4类165个的检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