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T07(2022年09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什邡市卫生健康局
大步向前跃 共筑健康路
本报综合

 近年来,什邡市卫生健康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聚焦民生创新发展为导向,协同推进综合医改向纵深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持“三零”成绩,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面推动健康什邡建设,加快构建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


坚持统筹推进
激发发展活力


 卫生健康领域投入稳步增加。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完成精神卫生中心等项目储备12个,总投资14亿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市妇幼保健院项目建筑规模19629平方米,概算投资约1.06亿元,已投入使用;新冠肺炎抗疫特别国债项目投资1.32亿元已执行完毕,完成了抗疫设备购置,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哨点)和PCR实验室建设;市人民医院医疗综合服务楼及康疗照护中心项目投资4.17亿元,正有序推进主体施工;市中医医院迁建工程一期项目投资9000万元,二期项目正高效推进前期工作。


 建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优化资源配置,15家卫生院整合为10家卫生院和1家精神卫生中心,村卫生室由283所整合为133所。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新旧动能转换,鼓励和发展社会办医,非公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错位发展,大医院有深度,小医院有特色,专科优势互补,区域良性竞争初步凸现。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1所,编制床位数2620张,开放床位数3571张。市中医医院成功挂牌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市人民医院有序推进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升至75.77%。


 始终坚持人才科技兴卫。什邡市始终坚持人才引育管用并重,出台引进培育优秀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岗编适度分离、县招乡用、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改革等方案强化政策支撑,持续探索行业薪酬制度改革,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尝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池”管理。市人民医院已建设成为该市首批人才工作联系站,中医医院探索建立了“双杏一味三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546人,其中,注册执业(助理)医师1351人、注册护士1541人。建成省级重点专科3个,德阳市级重点专科16个。近几年,什邡市共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1项、德阳科技进步奖6项、什邡市科技进步奖5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20项。


坚持深化改革
增强内生动力


 科学推进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全面巩固落实药品、耗材“零差价”销售,药品购销实行“两票制”。不断优化县域内医共体网格化建设布局,建立县域内医共体2个,建成开放共享的区域远程影像、远程心电、消毒供应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市域互认”的诊疗服务体系。建立专科联盟2个,加入专科联盟21个,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肿瘤医院等5家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胸痛中心、卒中中心通过国家认证。市人民医院被列为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改革完善综合监管制度,2个案例被评为国家优秀典型,成为全省唯一的区县级移动执法终端使用试点单位。 

  
 中医药守正创新迈出新步伐。全市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均设立了中医集中诊疗区,87个行政村卫生室均配备了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全面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重大疾病防治、妇幼保健等方面的作用。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签订《京什中医药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启动重点专科建设、中医药传承、互联网+远程医疗、中药产业发展四大工程。


 “互联网+医疗健康”全速发展。依托德阳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信息共享,打通信息孤岛。普及应用电子健康卡,积极推进电子健康卡与APP和各类公众号应用的集成,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一卡通用。依托电子政务网和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各级平台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实现关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服务,推进网上预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等服务。建立了区域远程医疗业务平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坚持普惠民生
彰显服务能力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持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扩面可及性不断提高,人均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79元,服务内容增至12大类55项。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艾滋病“三线一网底”防控模式有序推进,筛查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控制到35/10万以下;免疫规划报告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建成覆盖全市的疫苗追溯系统。地方病防治成效显著,实现血吸虫病、燃煤污染型地氟病消除达标,饮水型地氟病控制达标。慢性病防治体系初步建立,严重精神障碍防治网络不断完善。有序开展饮用水、职业卫生等健康危险因素调查与监测。人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76岁提高到81.8岁。


 推动大卫生建设促进大健康融合。市、镇、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不断完善,大联合流调机制建立并应用于实战;哨点监测灵敏度、实验室检测能力、传染病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提升。持续落实“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工作机制,以“健康什邡”行动委员会成员单位协作为基础,以健康镇(村)、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等246个健康细胞为载体,全面启动18项健康专项行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县。健全巩固提升爱卫工作长效机制,以国家卫生城市为最终目标,推进省级卫生城市复评工作。提升卫生镇创建质量,2个镇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覆盖率分别达80%、58%。


 主动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老龄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个;3家医院开辟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建成老年友善医院9家,安宁疗护试点机构1家,医养结合示范机构8家,设医养床位747张。开展失能老人“健康敲门行动”;老年人心理关爱深度干预项目申报国家卫健委老年健康典型案例。启动敬老模范县创建。持续贯彻落实国家生育政策,着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强化人口监测和研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启动省级婴幼儿照护优质服务县创建。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巩固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落实国家“两癌”筛查等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功创建国家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