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10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无解与希望之间的白衣温度
□杜娟

       66岁的韩大妈(化名),是我临床生涯里格外难忘的一位患者。

       五个月前,韩大妈由于出现“感冒发烧”的症状,走进当地医院。体温一度飙到39℃,咳嗽像卡在喉咙里的小锤子,一下下抽走她的力气。CT显示肺部有斑片状磨玻璃影,医生诊断为肺炎,用上了抗生素。可体温稍有下降,没两天便又卷土重来,反复的病情耗尽了她的精神,人也日渐消瘦。她总跟家人说:“我不怕生病,就怕一直弄不清楚到底是啥病。”

       四个月前,韩大妈突然眼前一黑,差点晕倒,恶心、看不清东西,连站着的力气都没了。再次住院时,医生怀疑是“冠心病”,可高烧还是反反复复。更让人揪心的是,她的胳膊和肚子上,慢慢长出了奇怪的“花纹”。住了这么久院,病却没见好转,韩大妈的治疗信心逐渐被消磨殆尽,最终决定出院。

       兜兜转转,韩大妈走进了我们医院的风湿免疫科。我第一次见她时,她眼里布满血丝,希望和疲惫交织在一起。我们团队没急着开检查单,而是拉着她坐下,先倾听她这几个月来的求医经历与内心恐惧。

       韩大妈皮肤上那片紫红色的网状青斑,像大理石纹似的,静时减轻、动时蔓延,结合多系统损害的表现,我们高度怀疑是血管炎。随后的检查印证了这个判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呈阳性,抗过氧化物酶抗体显著升高,最终确诊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

       可确诊只是第一步。韩大妈本身有冠心病,之前还植入过心脏支架,而治疗MPA需要使用激素,这很可能会加重她的心血管负担。我们立刻联合心内科、营养科和护理团队,一起为她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每天都有人到她床边,跟她说说治疗进展,陪她唠唠家常,安抚她的情绪。而这些不起眼的小关怀,让她渐渐拾起信心。

       启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韩大妈皮肤上的花纹在几天内褪去大半,体温恢复正常。每次查房,她都会努力微笑,问:“大夫,我今天有没有好一点?”这话里不只是询问病情,更是一份托付。我慢慢懂了,真正能支撑患者走下去的,不只是药物,更是被理解、被陪伴的那份踏实。

       经过十几天的治疗,韩大妈的病情明显好转,能睡上安稳觉了,也能跟家人笑着聊天。出院那天,她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是你们没放弃我,是你们愿意慢慢帮我找答案。” (北京安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