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衰”,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这是“心脏快不行了”,甚至把它当成“绝症”,一旦确诊就陷入焦虑。其实,心衰全称“心力衰竭”,本质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无法满足身体需求,并非不可治的终末期疾病。临床数据显示,心衰从出现早期症状到进展为严重阶段,往往有1~2年的缓冲期,只要识别早期信号、及时干预,多数患者能控制病情,正常生活。下面就带大家读懂心衰的早期预警,避开“拖延不治”的误区。
       心衰不是“绝症”
       很多人对心衰有两个常见误解,以下认知反而耽误治疗:
       一是觉得“只有老人才会得心衰”。其实不然,除了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冠心病、心肌病病史的人,甚至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酗酒的年轻人,都可能因心脏负荷过重或心肌损伤,引发心衰。
       二是把心衰当成“绝症”,觉得治不好就放弃。实际上,心衰的治疗核心是“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症状”,通过药物、生活方式调整,甚至必要的手术,能有效减轻心脏负担,让患者恢复正常活动能力,不少人确诊后还能正常工作、生活十几年。
       读懂心衰的5个早期信号
       心衰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容易和“疲劳”“感冒”混淆,但只要留意细节,就能发现异常。这5个信号,哪怕只出现1个,也建议及时检查:
       莫名乏力,活动后更明显。平时爬3层楼不费劲,突然走1层就气短、腿软,坐下歇10分钟才能缓过来;甚至日常做饭、散步,都觉得没力气,总想着“歇会儿”——这不是单纯的“累了”,而是心脏泵血不足,身体器官(尤其是肌肉)缺氧导致的。
       夜间憋醒,要坐起来喘气。睡着后1~2小时,突然觉得胸口发闷、喘不上气,必须坐起来靠在床头,甚至走到窗边透气,过一会儿才能缓解,医学上叫“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平躺时肺部血液回流增多,心脏负担加重,无法及时泵血,导致肺部淤血引发的,是心衰早期典型信号之一。
       下肢水肿,按压有凹陷。晚上脱鞋时发现袜子勒出深痕,用手指按压脚踝或小腿,会出现一个小凹陷,几秒甚至十几秒才能恢复,这就是“凹陷性水肿”。心衰时心脏无法把下肢的血液及时泵回心脏,血液淤积在下肢,就会导致水肿,早期多在傍晚出现,休息一晚后会减轻,容易被当成“久坐久站”导致的正常水肿。
       咳嗽不止,尤其夜间干咳。没有感冒、咽炎,却总在夜间或平躺时咳嗽,多为干咳,偶尔咳少量白色泡沫样痰,坐起来后咳嗽会减轻。这是肺部淤血刺激呼吸道引起的,和普通咳嗽不同,它不伴随发烧、咽痛,且和体位密切相关,容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
       食欲变差,伴随腹胀。明明没吃多少东西,却总觉得肚子胀,甚至恶心、不想吃饭,有的还会出现便秘——这是因为心衰导致胃肠道血液回流受阻,胃肠道淤血、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下降。很多人会先去消化科就诊,忽略了心脏问题,耽误了早期干预时机。
       做好3件事控制心衰进展
       一旦出现上述信号,建议及时到心内科就诊,通过心脏超声、BNP(脑钠肽,心衰标志性指标)等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做好以下3件事,能有效控制病情。
       遵医嘱用药,别自行停药调整。心衰治疗需要长期规律用药,比如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担的药物,哪怕症状缓解了,也不能自行停药或减药,否则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让医生根据指标调整方案。
       调整生活方式,减轻心脏负担。少吃盐(每天不超过5克,避免咸菜、腌制品),减少水分摄入,防止体内积水加重心脏负担;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适度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每次20~30分钟,以不感到乏力、气短为宜;戒烟限酒,避免熬夜、情绪激动。
       管理基础病,从源头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引发心衰的主要原因,确诊心衰后,更要严格控制这些基础病,比如按时吃降压药、降糖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避免基础病加重心脏损伤。
       心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早期忽视信号、拖延治疗。记住,它不是“绝症”,而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做好长期管理,就能让心脏“减负”。 (珠海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