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觉得孤独,渴望被人理解和接纳。于是我们努力地向别人靠近,希望得到回应,希望被理解,希望维持某一段关系,希望从他人眼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但很多时候,我们越是用力,就越是无力。因为这种追逐背后,往往是一种“我不够好”的潜意识作祟,而过低的自我认可是很多痛苦的根源。
我们同他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我们同自己之间的关系。想收获一份好的关系,需要我们在原地深深扎根,先成为自己,再去思考自己在关系中的位置。
当你停下脚步,回归自己,反而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也更能知道如何与他人平等舒适地相处。
别将他人的回应看得太重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给一个人发消息,等了很久都没有回复,于是开始胡思乱想:是不是我说错了什么?是不是对方不在乎我?想要在这种猜测中寻求一个确定的答案,但这个向内“追问”的过程,其实非常消耗自己。
这也许是因为,我们把他人的“回应”看得太重了,重到仿佛只有得到一个反馈,才能决定自己下一步该说什么,做什么。但是,往往我们越是害怕什么,就越会失去什么。当你过于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以他人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言行时,你便失去了自己,可能也会失掉他人的正视。
不将目光聚焦于他人的回应,是对自己负责。因为他人有他人的课题,而你也有自己的课题,你们本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别太在意他人怎么想,你只需要判断自己该如何做——做对得起自己的事,做对得起他人的事,做无愧于心的事。
如此,你会拥有一份充满重量感的人生,也会有同等分量的注视落于你身上。
不必追求别人理解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希望有人能读懂自己。但现实是,没有人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即使是亲密无间的家人、爱人或朋友,也总有无法彼此理解的时候。当期待落空,往往就是孤独感袭来的时刻。
但仔细想想,我们自己其实也未必能完全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这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一定有所不同。而理解更是构筑在沟通之上的,它是交流的结果,而不是感情的副产品,没有任何人的理解来得理所应当。
所以,对于得到的理解,我们应该珍惜;而对于不理解我们的人,也不该心存怨怼。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否理解并认可自己的选择,自己是否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
当你不再寄希望于他人的理解,也就意味着你不再将自身的价值加诸于他人,不需要向外寻求认可。你会变得更轻松,更自由,也可以更平静地作出选择。
这种自我认可的感觉,比任何理解都更让人踏实。
走散了,那就各自安好
人生就像一列行驶中的火车,有人上车就有人下车,很少有人能从起点一直陪你到终点。走散的儿时玩伴,毕业后渐行渐远的同学,走入各自生活而失去联系的朋友……人际间的分分合合,都是生命的常态。
大多数关系的疏远,并不是因为彼此做错了什么,只是大家的目标不同,时区也不同罢了。对此,最好的方式是,在可以珍惜一段关系时去珍惜,当大家彼此走散,也就不必再挽回留恋——感谢对方曾经陪伴你走过一段路,给你美好的回忆和成长的经历,然后潇洒放手,让彼此自由。
要让过去成为美好的回忆,而不是今天的负担。你心里空出的位置,会有新的人来填满。
将价值感放回自己身上
当你自己真正接纳自己,才能意识到别人正在接纳你,否则,即使再多的目光投向你,你依然会觉得孤独而空虚。
同样,别人的看法往往也更多反映他们自己,而不是真实的你。一个人的影子经历过两次折射,自然不是原本的样子。
让自己成为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不是将自己的价值寄托于他人的回应。
你的价值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