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这个成对的拳头大小器官,每天像不知疲倦的过滤器,默默完成着人体最精密的代谢工作:每分钟过滤约120毫升血液,每天处理180升原尿,最终形成1~2升尿液排出体外。它不仅清除代谢废物,还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激素维持生命活动。然而,当慢性肾脏病进展到终末期(尿毒症),或遭遇急性肾损伤时,肾脏会逐渐“罢工”,此时,透析便成了延续生命的重要支撑。
什么是透析
简单来说,透析是一种替代肾脏功能的治疗技术。当肾脏无法有效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如尿素氮、肌酐)、多余水分和电解质等时,透析通过人工方式模拟肾脏的滤过功能,帮助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临床上,透析主要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式,二者原理不同,却殊途同归,此次我们主要谈谈血液透析。
正常情况下,肾脏的肾小球像一张精密的“滤网”,血液流经时,小分子废物和多余水分通过滤过膜排出,而蛋白质、红细胞等有用成分被保留。当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至10~15毫升/分钟以下(正常成人约90~120毫升/分钟),体内毒素会迅速蓄积,引发恶心、呕吐、水肿、呼吸困难等尿毒症症状,此时就需要透析介入。
血管通路是透析“生命线”
血液透析需借助透析机完成。治疗时,患者的血液通过血管通路(如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引出体外,进入透析器(俗称“人工肾”)。透析器内的半透膜将血液与透析液分隔,利用“弥散”和“对流”原理,血液中浓度高的尿素氮、肌酐等小分子毒素会通过膜孔扩散到透析液中,而透析液中含有的碳酸氢盐等成分则会进入血液,纠正酸碱失衡;同时,透析机通过负压作用将多余水分“拉”出体外,完成脱水。
一次血液透析通常持续4小时,每周需进行3次。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生命线”,其中动静脉内瘘因使用寿命长、感染风险低,被视为首选——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吻合,使静脉血管扩张、管壁增厚,便于穿刺引血。
透析患者的日常管理
透析只是替代治疗的一部分,科学管理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饮食控制是核心。患者需坚持“低盐、低脂、低钾、低磷、优质蛋白”原则:每日盐摄入不超过3克,避免咸菜、腌制品;慎食香蕉、橙子等高钾食物(高钾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少喝肉汤、少吃加工食品(减少磷摄入,预防骨病);蛋白质以鸡蛋、牛奶、瘦肉等优质蛋白为主,每日摄入量约1.0~1.2克/公斤体重。
水分管理同样关键。血液透析患者两次透析间体重增长不应超过干体重(无水潴留时的体重)的3 ~5 ,否则易引发高血压、心力衰竭。可通过记录饮水量、用有刻度的杯子控制摄入,同时注意隐形水分(如粥、水果)。
此外,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通路护理对血透患者至关重要:内瘘侧手臂避免提重物、测血压;透析24小时后在穿刺点周围涂抹喜辽妥或肝素钠乳膏并按摩以保护血管;每天触摸震颤是否存在,若出现内瘘处疼痛或震颤减弱等情况,需及时就医,避免内瘘闭塞或血栓形成。
透析的常见误区
不少慢性肾脏病病人害怕透析,认为“一旦开始透析就活不久了”,经常该透析不透,拖很长时间,最后心衰、呼衰、多脏器出问题了才透析,这是典型的认知误区。事实上,规范透析的患者存活20年以上并不少见,甚至能正常工作、参与社会活动。随着技术进步,高通量透析、血液灌流等方式能更高效清除毒素,减少并发症发生。
另一个误区是“透析会依赖,越透越糟”。恰恰相反,及时透析能避免毒素对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为肾功能恢复(如急性肾损伤)争取时间;即使是慢性肾衰竭,规律透析也能维持身体机能,为肾移植创造条件。
肾脏的衰竭是沉默的进程,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约10.8 ,其中约1 ~2 会进展至尿毒症。当肾脏无法履职时,透析不是无奈的选择,而是延续生命、维持尊严的科学手段。理解透析,正视肾病,才能让更多患者在规范治疗中,依然拥有正常的生活。(成都新华医院 肾内风湿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