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5年10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儿童抽血哭闹 3个小技巧缓解恐惧
□陈艳梅

     “一进医院就哭,看到针管闹得更凶”“上次两个人按住都没用,孩子哭到缺氧,家长也心疼”——提起儿童抽血,不少家长满是焦虑。对孩子而言,陌生的医院环境、冰冷的器械和未知的疼痛,都会引发强烈的恐惧,导致哭闹和抗拒。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沟通、引导和安抚方法,就能显著降低孩子的恐惧感,让采血更顺利。

       孩子抽血哭闹 不只是“怕疼”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哭闹仅因“怕疼”,实则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读懂这些才能精准应对。

首先是环境陌生引发安全感缺失。医院的白墙、消毒水味、穿制服的医护人员,对孩子都是“非常规场景”。脱离熟悉的家庭环境后,孩子本能不安,而抽血作为“侵入性操作”,会让不安升级为恐惧。

       其次是对“未知”的想象放大恐惧。低龄儿童(3~6岁)对疼痛认知有限,但想象力丰富。看到针管、止血带时,会根据过往打针记忆过度联想,把“可能的疼”放大成“一定会很疼”,进而用哭闹抗拒。

       最后是家长情绪的“传染效应”。不少家长抽血前会不自觉流露紧张,比如反复说“别怕,不疼”、握紧孩子的手或表情僵硬。孩子对家长情绪变化极为敏感,这种焦虑会通过语气、动作传递。

       3个核心技巧 缓解孩子恐惧

       针对孩子哭闹的原因,家长可从“提前沟通”“现场引导”“事后安抚”三个环节入手,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缓解恐惧,鼓励他们配合。

       技巧1:提前沟通——不欺骗、不夸大

       很多家长为让孩子配合,会说“抽血一点都不疼”,但孩子体验后发现“其实有点疼”,反而觉得被欺骗,下次更抗拒。正确做法是提前1~2天沟通,用具体、温和的语言描述过程,不回避“疼”,也不夸大。

       3~5岁孩子:用比喻降低理解难度,比如“明天护士阿姨会帮我们‘取一点点血’,就像小蚂蚁轻轻咬一下,有点疼但10秒钟就过去。结束后我们去买你喜欢的小贴纸或吃冰激凌。”既告知疼痛,又给时间预期和奖励,这能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6岁以上孩子:用理性方式解释意义,比如“抽血是让医生看看身体里的‘小卫士’(白细胞)够不够多,能不能打败细菌。过程很快,你可以先看着针管,或把头靠在妈妈怀里。”让孩子明白目的,增强主动配合的意愿。

       关键原则:不欺骗、不强迫,给孩子选择权(如“左手还是右手抽血”“坐着还是躺着”)。选择权能让孩子感受“掌控感”,减少被动抗拒。

       技巧2:现场引导——转移注意力,让孩子“没空哭”

       抽血现场的几分钟是关键,此时孩子注意力易集中在“针管”上,家长需用有趣的方式转移注意力,让孩子暂时忘记恐惧。

     “游戏化”互动:带孩子熟悉的玩具或绘本,护士准备时玩简单游戏。

     “视觉聚焦”法:若孩子怕看针管,让他盯着家长眼睛或有趣目标(如家长衣服图案、天花板灯),并做简单对话。

     “正向鼓励”不吝啬:孩子配合的每一步都及时表扬,比如“你乖乖伸胳膊,真勇敢!”孩子会为了获得更多表扬而更加配合,同时树立“我能做到”的自信心。

       注意:现场引导时,家长语气要轻松,避免说“别乱动”“再哭就不好了”,这类负面提醒会强化哭闹行为,适得其反。

       技巧3:事后安抚——及时兑现承诺,给恐惧“收尾”

       抽血结束后,很多家长忽略事后安抚,实则这一步对孩子后续面对医疗操作的态度至关重要。

       第一时间兑现承诺:若提前约定“抽血后买小贴纸”“吃冰激凌”,一定要及时兑现,让孩子信任家长,下次沟通更愿意配合。

       用“积极语言”强化体验:不说“刚才是不是很疼?委屈了吧”,而是说“你刚才有点害怕但坚持下来了,真勇敢!你看,抽血其实没那么可怕,对不对?”用积极语言重构记忆,弱化恐惧,强化“我能做到”的感受。

       允许孩子“表达情绪”:若孩子抽血后仍小声啜泣,不说“别哭了,都结束了”,而是拥抱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刚才害怕,现在没事了,我们休息一会儿”。接纳情绪,孩子反而能更快平复。

       孩子对抽血的恐惧并非“不可改变”,关键在于家长能否用孩子的视角理解害怕,并用科学方法引导。一次顺利的抽血经历,能让孩子明白“看似可怕的事,其实没那么难”,不仅减少当下哭闹,还能帮孩子建立面对困难的勇气。(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中心卫生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