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5年10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守护他们的“心”世界

       青少年面临五大心理问题

       情绪问题 / 行为问题 / 人际关系问题 / 自我认同问题 / 压力适应问题

       青春期,本该是带着好奇心探索世界、在阳光下肆意生长的阶段。但面对学业挑战、自我认知的迷茫,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不少青少年悄悄收起了往日的活力,有的甚至突然从活泼开朗变得沉默寡言。这看似细微的情绪波动,实则藏着成长中的真实困境。


       深度解读

       赶跑青春期小烦恼

       心理专家教你帮助孩子摆脱心理与社交困境

       近日,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主任杨楠针对当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深度解读,助力家长守护孩子的“心灵晴空”。

       情绪、人际关系……

       青少年面临多方面困扰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并非单一存在,往往相互交织,像一张细密的网,悄悄缠住孩子的内心。”杨楠将常见问题归纳为五大类,分别是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认同问题、压力适应问题。

       情绪问题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青少年正值情绪波动期,容易陷入低落、抑郁状态,也可能因小事变得焦虑不安。“比如考试前反复思虑、做题时心神不宁,明明没做多少事,却总觉得疲惫。”杨楠介绍,有的孩子面临升学关键期时,会因成绩不理想陷入情绪低谷,回家后不愿交流,只是独自躺着发呆,这正是学业压力引发情绪问题的典型例子。

       行为问题是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问题之一。有些孩子追求完美,做事情必须按自己的方式来,比如怕脏而反复洗手;有些孩子会突然出现心慌、胸闷、肚子疼等躯体不适,却查不出生理病因,这其实是“躯体形式障碍”的表现;还有些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有短暂性的抽动行为,更有不少孩子陷入手机与网络依赖,控制不住地刷手机、玩游戏,即便与家长达成“先学习再娱乐”的约定,也难以遵守。

       人际关系与自我认同的困惑,同样困扰着不少青少年。青春期孩子社交需求强烈,既需要与父母顺畅沟通,也渴望融入同伴群体,但亲子间的“代沟”、同伴间的“不合群”,都可能让他们陷入孤独。同时,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期,有些孩子因自卑、敏感而不敢表达自己,有些则对“我是谁”“我未来要做什么”感到迷茫,甚至出现身份认同混乱,这些困惑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焦虑。

       压力适应问题也不容忽视。转学、升学带来的环境变化,会让敏感的孩子难以适应。学业上的竞争、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都可能让他们背负沉重压力。这些压力若得不到疏导,便会转化为情绪或行为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说教式”沟通难破僵局

       亲子交流需要共情

     “说了等于白说”,这是不少家长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时最深刻的感受。杨楠指出,想要走进孩子内心,首先要遵循“情在前,理在后”的原则。很多家长一开口就讲大道理,却忽略了孩子的情绪需求。比如孩子因成绩差而沮丧时,与其说“你怎么又没考好,肯定没好好学”,不如先表达理解,“妈妈看到你情绪不好,是不是因为考试没发挥好?”这种对情绪的肯定,能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紧绷的内心慢慢放松,才有余力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亲子沟通中,家长还要学会“留空间”。如果成年人说话要留三分,那么对孩子说话就要留五分。家长总是反复强调“必须如何做”“不这样做就会怎样”,会让孩子感到压迫,产生抵触心理。比如提醒孩子休息时,不要絮絮叨叨说“天黑了该睡觉了,不睡觉明天上课没精神,成绩会下降”,简单一句“孩子,天黑了该休息啦”就足够。简短的提示既传递了关心,又给了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沟通会更轻松。

     “讨论困难,而非解决困难”,也是亲子沟通的关键技巧。当孩子遇到学业难题或情绪困扰时,家长不必急于给出最终答案,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你觉得这次成绩没上去,可能有哪些原因?”“除了刷题,还有什么办法能提升数学成绩?”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会主动梳理思路,释放负面情绪,还能将自己的计划与家长的建议结合,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摆脱社交困境

       兴趣是最好的切入点

       学业压力与社交困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两大“拦路虎”。

       应对学业压力,“小步走”比“大步跨”更有效。很多孩子会因“下次考试要进步20分”“这学期要进班级前10名”这样的大目标感到焦虑,甚至因感觉“做不到”而放弃。杨楠建议,家长可以帮孩子把大目标拆成一个个小目标——这周先把数学错题整理好、下次考试争取多对两道选择题。这些小目标容易实现,孩子每完成一个,就能收获一份成就感,焦虑会慢慢减轻,学习动力也会更强。

       体育运动是缓解学业压力的天然良药。“运动能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放松心情,还能增强体质,让孩子有更充沛的精力应对学习。”杨楠建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跑步、打球、跳绳等运动,让运动成为孩子调节情绪的常规选项。

       摆脱社交困境,兴趣是最好的切入点。杨楠指出,青少年的社交很简单,大多围绕兴趣展开——喜欢拼乐高的孩子,会因讨论“搭建技巧”成为朋友;喜欢运动的孩子,会在球场上建立友谊。家长可观察孩子的兴趣点,比如支持孩子参加兴趣社团、体育培训班,让孩子在兴趣中打开社交圈,学会分享与合作。

       杨楠表示,当家长读懂孩子的情绪波动,跳出说教式沟通,帮孩子摆脱学业与社交困境,那些曾让孩子迷茫的心事,会慢慢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据《齐鲁晚报》)


       社会调查

       标签式社交可取吗

       58.8 受访者:真诚才是长久的相处之道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3.6 的受访者给自己贴过“标签”,58.8 的受访者认为贴“标签”只是为了留下初步印象,真诚才是长久相处之道,57.6 的受访者觉得不能将贴“标签”当成交往的策略,容易“塌房”。

       受访者中,已毕业大学生占56.6 ,在校大学生占41.5 ,其他占1.9 。男性占43.9 ,女性占56.1 。

       43.6 的受访者

       给自己贴过“标签”

       在北京上大学的田叶回忆说,中学开学时要用英文作自我介绍。“不少同学会给自己贴上外向、随和等‘标签’,希望给别人留下自己好相处的印象,方便交朋友。”“当时我担任纪律委员,必须树立威严的形象,所以在语气上会比较严肃,想给自己贴一个严格的‘标签’,为大家树立榜样。”田叶说,中学时代的自己基本不太会用温和的语气跟别人聊天,希望保持纪律委员的威严,让其他同学更遵守纪律。

       调查中,43.6 的受访者给自己贴过“标签”,56.4 的受访者没有贴过。“选班委时,我竞选体育委员并展示了一张图片,上面列举了我参加的七八种运动,这些运动非常吸引眼球,一下子就让大家记住了我。”中山大学本科生赵旭彤刚上大学时给自己贴了一个特别爱运动的“标签”。“军训时,当教官问谁能跟他比俯卧撑时,同学们都推荐我。”

       在给自己贴过“标签”的受访者中,社恐/慢热型(38.7 )、善解人意/倾听者(34.4 )、搞笑喜剧人(33.9 )是受访者给自己贴得较多的“标签”。其他还有:直率坦诚(29.1 )、社牛/热情开朗(27.2 )、运动健将(24.8 )、节俭/理性消费(23.1 )、早睡/自律(21.6 )、热爱生活/乐观派(19.2 )、旅行爱好者(18.8 )、佛系躺平/不内卷(18.7 )、学霸/享受学习(18.0 )、吃货/美食达人(17.5 )、高冷/喜欢独处(17.0 )、轻度洁癖/爱整洁(15.9 )、文艺青年(15.8 )、不好惹/有原则(11.0 )、追星族/二次元(6.7 )等。

       过半受访者认为

       贴“标签”有助增进了解

       进入大学后,田叶在自我介绍时说喜欢卡通人物和电影,“我想通过给自己贴上漫画爱好者的‘标签’找到有相同爱好的人”。田叶觉得,在大学里大家普遍会在竞选学生干部或班委时给自己贴一些“标签”,想树立好的形象,获得其他同学的支持。“我比较注重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所以会在初入新环境时给自己贴‘标签’,即使后来大家发现我不是这样,但至少让大家有第一印象,记住了我的特点。”

       调查中,49.1 的受访者会在竞选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时给自己贴“标签”,48.6 的受访者会在小组合作或做团队项目时给自己贴“标签”,其他场景还有:初次见面时(40.2 )、日常朋友交往中(38.2 )、求职/实习面试时(37.8 )等。

     “80后”张莹莹很后悔刚进入大学时没有及时跟同学说清自己的情况。“我有点洁癖,不喜欢与舍友共用生活用品,也不喜欢同学穿外裤坐我的床单,但我不好意思说出口,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因为这个问题苦恼。”调查中,56.2 的受访者觉得在社交中给自己贴“标签”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

       赵旭彤认为,贴“标签”能在人们初次接触时让对方快速了解自己,也方便在陌生人中找到跟自己有共同点的人,但也会给对方造成对自己认知不够全面的问题,“标签”所呈现的形象可能与自身真实形象有偏差。

     “标签”并非一成不变

       要适当打破界限

     “为了在朋友圈立住我爱运动的‘人设’,我在冬天苦练滑雪。后来,因为这个爱好,我加入了俱乐部成为负责人,开始组织运动活动。”赵旭彤说,因为自己爱运动的“标签”,自己的确越来越爱运动了,而且也更有责任心去带领其他同学运动,不过他也担心“标签”会有贴不住的时候,“在举行一些新奇的运动比赛时,同学们都会叫我,但这些比赛我可能并不擅长,会担心表现不好,辜负了大家的期待”。

       张莹莹认为,很多人给自己贴的“标签”可能是潜意识中想成为的人,如果积极面对自己的“标签”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标签’并非一成不变,要适当打破界限,比如从一个严肃的人变为一个和蔼的人,可能还会因为反差萌受到欢迎。”田叶说,面对“标签”,应抱有一种松弛的态度。

       应该怎样看待社交中给自己贴“标签”的现象?调查中,59.9 的受访者认为应选择符合真实性格和兴趣的方向,硬贴“标签”会活得很累;58.8 的受访者认为贴“标签”只是为了留下初步印象,真诚才是长久相处之道;57.6 的受访者觉得不能将贴“标签”当成交往的策略,容易“塌房”;25.1 的受访者建议放松心态,接受“标签”的动态变化。

       田叶觉得,虽然在社交初期,“标签”可以带给人一定的冲击力,但是否要与对方深交,需要有一定了解后才能判断。“我需要与一个人深入交往、深度交谈后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我真正喜欢的。”“有的人表面上很冷酷、严肃,其实内心很单纯。”赵旭彤会在与人深入交往的过程中,慢慢看到对方真实的一面,用多元的视角看待问题。(应受访者要求,田叶为化名)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