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由于饮食不当、感染、药物刺激或精神因素等多种原因,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胃部不适症状。尽管大多数急性胃炎经及时处理可痊愈,但若忽视病因与护理,可能转为慢性或引发并发症。因此,认识急性胃炎的产生原因,并掌握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和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胃炎的产生原因
饮食因素:饮食不规律是急性胃炎最常见的诱因。过度食用辛辣、油炸、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刺激。暴饮暴食或长期饥一顿饱一顿,都会使胃酸分泌紊乱,增加胃黏膜受损的风险。尤其是在节假日或应酬时,大量饮酒更是急性胃炎的高危因素,酒精不仅损伤黏膜,还会促进胃酸过量分泌,加重局部炎症反应。
药物与化学物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等,容易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直接侵蚀胃壁。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如酸碱腐蚀剂,亦可引起急性胃炎。部分患者在误服或长期低剂量服用后,会出现胃部灼痛和胃出血,严重时甚至发生急性中毒性损伤。
感染与精神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部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该菌可破坏胃黏膜,诱发炎症反应。精神紧张、长期焦虑和睡眠不足会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黏膜的修复能力,进而诱发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的主要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急性胃炎典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常伴随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有时患者会出现打嗝、嗳气、腹胀等不适症状。若呕吐物中带有血丝或咖啡色物质,提示胃黏膜已有出血现象。这类消化道表现往往突然发生,其严重程度与胃黏膜损伤和炎症范围直接相关,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胃部痉挛感或胃内容物排空延迟。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头晕等全身反应,尤其在感染性急性胃炎中更为明显。这些表现虽非特异性,但提示机体正处于应激状态。患者往往因频繁呕吐或腹泻导致体液丢失,出现口渴、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严重时还可能因电解质紊乱引起心悸、肌肉抽搐或血压下降,需引起足够重视。
并发症风险:若急性胃炎未能得到及时控制,可能演变为慢性胃炎,甚至引发胃溃疡或胃出血。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和采取有效护理非常关键。胃黏膜反复受损会使保护层逐渐变薄,长期刺激下可形成糜烂甚至穿孔,导致剧烈腹痛及消化道大出血。部分患者还可能因持续炎症增加胃癌的远期风险,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急性胃炎的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在急性期,应遵循“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可选择稀粥、面条、蒸蛋等温和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和酒精饮品。随着症状缓解,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仍需注意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还要控制食物温度,避免过烫或过冷对胃黏膜造成二次刺激,进食时细嚼慢咽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
药物与心理护理:若由药物引起,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或替换用药。感染性急性胃炎患者可使用抗生素治疗,但必须严格遵医嘱。与此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和免疫功能的恢复。还可以通过深呼吸、轻度冥想、音乐放松等方式减轻精神压力,从而降低胃酸分泌异常带来的负面影响。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适度运动能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在胃部不适时进行剧烈运动。日常可选择散步、太极、轻柔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既能帮助促进消化,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有助于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对胃肠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结语
急性胃炎虽属常见疾病,但其病因复杂,涉及饮食、药物、感染及精神多方面因素。通过科学护理,大多数患者都能迅速恢复健康。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不仅有助于患者自我防护,也能提醒人们从日常生活中预防胃部疾病的发生。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