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10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突发恶心呕吐伴胸痛 警惕急性心梗
□李妤婕

      日常生活中,突发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时,很多人会下意识判断为“胃病犯了”,习惯性服用胃药缓解。但有一种危险情况常被这种惯性思维掩盖——急性心梗。部分心梗患者发作时并非表现为典型胸痛,而是伴随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与胃病极为相似,极易造成误诊和延误治疗。了解心梗与胃病的关键区别,识别这种“伪装”的求救信号,是守护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

      心梗为何会伪装成胃病

      心梗与胃病的症状混淆,源于生理结构和神经传导的关联——

      神经支配重叠:心脏和胃部的感觉神经纤维部分共用同一传导通路,当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疼痛时,信号可能被大脑误判为来自胃部,导致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种情况在下壁心梗患者中更为常见。

      症状表现相似:心梗引发的上腹痛多为闷痛、胀痛,伴随恶心、呕吐、反酸,与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发作时的症状高度相似,尤其在空腹或进食后发作时,更易被误认为是饮食刺激导致的胃部问题。

      认知惯性影响:胃病是常见疾病,多数人对其症状有一定“熟悉度”,而对心梗的认知多局限于典型胸痛,一旦出现消化道症状,优先联想到胃病,从而忽视了潜在的心脏风险。

      心梗的伪装信号有迹可循

      虽然症状相似,但心梗的“伪装”信号仍有迹可循,可从以下方面区分——

      疼痛性质与放射性:心梗引发的上腹痛多伴随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疼痛可能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放射;而胃病疼痛多局限在上腹部,一般无放射痛,疼痛性质多为烧灼痛或隐痛,与进食、空腹状态关联更密切。

      伴随全身症状:心梗发作时除消化道症状外,常伴随大汗淋漓(即使在安静状态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呼吸困难、乏力头晕等全身症状;胃病发作时全身症状较少见,多仅表现为局部不适,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生命体征异常。

      诱发与缓解方式:心梗症状多在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或饱餐后突然发作,休息或服用胃药后无明显缓解;胃病症状常与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辛辣刺激)相关,服用胃药或调整饮食后症状会逐渐减轻。

      出现疑似症状应如何应对

      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胸痛”或疑似症状,正确的应对步骤能为救治争取关键时间——

      停止活动,注意休息:无论症状是否严重,都应马上停止正在进行的工作、运动或家务,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任何体力消耗,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不要自行判断为胃病而拖延,若休息片刻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症状加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通话时清晰说明所在位置、具体症状,若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需一并告知,方便急救人员提前准备救治方案。

      等待期间做好照护:让患者保持平卧或半卧位(呼吸困难时可垫高上半身),解开领口、腰带等束缚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出现呕吐,需将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呕吐物,防止窒息;若患者意识丧失、无呼吸心跳,立即按急救电话指导开展心肺复苏,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高危人群更需提高警惕

      以下人群出现消化道症状伴随胸痛时,需格外警惕心梗可能——

      有基础病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心血管功能本就脆弱,是心梗的高危群体,出现疑似症状时不能掉以轻心。

      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吸烟、酗酒、熬夜、饮食高油高盐、缺乏运动的人群,血管健康风险较高,出现消化道与胸部不适时需优先排查心梗。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心肌供血能力减弱,中老年人群心梗发病率升高,且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需提高警惕。

      总之,突发恶心呕吐伴胸痛,并非胃病那么简单,背后可能隐藏着急性心梗的致命风险。只有学会识别“伪装”信号,才能为生命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盐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