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5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心跳乱如麻 当心中风风险找上门
□张永军

       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是生命的节拍,但当这种节拍被房颤打乱时,危险便悄然逼近。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表现为心房快速而不规则的颤动,频率可达每分钟350~600次。这种异常跳动不仅让患者感到心慌、气短,更隐藏着一个致命威胁——中风。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且中风后果更严重,致残率、致死率显著升高。房颤与中风的关系,远不止“心跳异常”这么简单,而是一场涉及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凝血机制等多系统的复杂危机。

       房颤如何“制造”血栓

       从血流停滞到致命栓塞

       心房收缩功能丧失,血液“淤积成潭”:正常心脏跳动时,心房通过规律收缩将血液泵入心室,维持血液循环的连续性。但房颤发生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能力,变为无效的“颤动”。此时,左心房(尤其是左心耳这一死腔结构)的血液流动速度骤降,形成湍流与淤滞。就像一潭死水容易滋生蚊虫,停滞的血液会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最终形成血栓。

       左心耳,血栓的“温床”:左心耳是左心房的囊状突起,内部有发达的梳状肌,表面凹凸不平。房颤时,左心耳收缩功能完全丧失,其独特的解剖结构使血流更加缓慢,成为血栓形成的“重灾区”。

       血栓脱落,直击脑部血管:脱落的血栓会沿着动脉系统漂流,最终可能堵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中风(脑梗死)。由于房颤患者血栓体积较大,堵塞的往往是大脑主干血管,导致大面积脑组织缺血坏死,患者常出现偏瘫、失语、昏迷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多重危险因素叠加

       房颤患者的“中风高危体质”

       基础疾病“火上浇油”:房颤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这些疾病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变得粗糙,更容易“捕捉”流动中的血栓。例如,高血压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糖尿病会引发微血管病变,降低血管弹性;高血脂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多重危险因素叠加,让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呈指数级上升。

       年龄与性别:不可忽视的“催化剂”:年龄是房颤和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凝血功能增强,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显著升高。80岁以上脑卒中患者中,合并房颤的比例高达25 ;90岁以上患者中,这一比例更高。此外,女性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略高于男性,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治疗依从性差异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不良习惯“推波助澜”: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加剧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例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酗酒会引发心律失常,加重心脏负担;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增加炎症反应。这些因素与房颤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中风风险居高不下。

       预防中风

       房颤管理的“核心目标”

       抗凝治疗:阻断血栓形成的“关键防线”。抗凝药物是预防房颤相关中风的核心手段。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减少血栓形成。研究表明,规范抗凝治疗可使房颤患者中风风险降低60 ~70 。

       恢复窦性心律:从根源上减少血栓风险。通过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电复律或导管消融术恢复窦性心律,可恢复心房的有效收缩,减少血栓形成。导管消融术是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成功率可达70 ~90 ,尤其适合药物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的患者。

       左心耳封堵术:为血栓“上锁”。对于无法长期抗凝或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有效替代方案。通过微创介入技术,将封堵器植入左心耳入口,阻止血栓脱落。研究显示,左心耳封堵术可使中风风险降低60 以上,且无须长期抗凝。

       结语

       房颤与中风的关系,远不止“心跳异常”这么简单。通过规范抗凝、恢复心律、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房颤患者完全可以将中风风险降至最低,守护好自己的“生命节拍”。  (峨眉山市桂花桥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