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打败月饼厂的竟是一家医院!”近日有网友发消息称,在贵州一家大型超市的月饼销售榜上,排名第一的并非知名品牌产品,而是贵州省人民医院职工食堂制作的火腿月饼。这款月饼的走红并非偶然,它已热卖了几十年。最初只是供应给本院职工的内部福利,后逐渐走出医院,凭借酥香不腻的宣威火腿馅和油纸包装的怀旧感一跃成为当地网红。
据说,8月中旬起,当地快递公司就派团队进驻该院食堂的核心区域,设立专属揽收点。高峰时段,20名快递员协同作业。到9月中旬,该院日均月饼揽件量已超8000单。
在医院食堂的销售窗口外,自带板凳的购月饼长龙又排起来了。有市民专程跑一趟,发现至少要等2小时。
打败月饼厂的为何是医院?
买个放心 吃个安心
医院跨界做月饼,天然带着“信任基因”。消费者买的不再是普通节令食品,而是对“医院级卫生标准”的信赖,不用担心食材不新鲜,不用怀疑添加剂超标,也不用纠结生产环境是否合规,主打一个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省医月饼”的走红,更是对过度营销的无声反驳。这些年的月饼市场,早已陷入“包装大于内容”的怪圈。鎏金礼盒里藏着四块小月饼,过度包装成本占比超三成;打着“养生”“非遗”的旗号,核心配料却含糊其词;联名IP、限量发售的噱头层出不穷,唯独没聚焦“好不好吃、安不安全”……对此,消费者早已审美疲劳、心生警惕。而“省医月饼”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华丽包装和复杂口味,只有简单纸盒与经典火腿款;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只靠十几年的口碑积累。这一“反套路”的存在,本身即是对浮夸营销的有力回应。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逻辑,让这份“安心”加速发酵。医院与月饼的跨界组合,自带反差感与话题性,极易引发社交平台的转发与分享。当“医院月饼”登上热搜,让“安心消费”的需求被更多人看见,讨论的不仅是一款食品的走红,更是大众对消费回归理性的期盼,倒逼市场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排序。
要将品质融入每个环节
“省医月饼”卖成榜首,说到底是“安心”战胜了“花哨”、“品质”打败了“噱头”。节日食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外在的“花哨”,而是内在的“可靠”。无论是传承百年的老字号,还是新兴的食品品牌,唯有将品质安全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把消费者的信任当作最珍贵的“馅料”,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对消费者来说,每一次对优质产品的认可,都是在为更健康、更纯粹的市场规则和消费环境助力。
也应注意到,当前市面上的“省医月饼”,来自职工食堂,产量有限、销售范围较窄,尚未进入规模化商业运作。一旦脱离非营利、内部福利延伸的属性,转向大规模市场化生产,能否守住“医疗级”品质与卫生底线,仍是未知数。医院的核心职能是救死扶伤,月饼终究是“副业”,切不可因追求商业利益而分散主业精力,更不能让医院食堂生产的月饼从安心标杆沦为新的营销噱头。
月饼早已不是“一次性节日商品”
“省医月饼”的走红并非个例,背后是整个月饼消费市场的多元变革。如今走进超市或打开购物软件,除了传统品牌月饼,还能看到不少“新面孔”:高校食堂推出的“校训月饼”,用低糖馅料和简约包装吸引年轻消费者;老字号糕点铺推出的“现做现卖月饼”,透明橱窗里的制作过程让顾客吃得放心。更有越来越多人选择自己动手,家庭烘焙月饼渐成新潮流,原本普通的月饼,在亲子互动、朋友分享中变成独特的情感载体。
那些没吃完的月饼,也不再是节日过后的“负担”,有了更多“二次利用”的可能。在不少家庭,剩余的月饼会被切成小块,作为早餐时的配茶点心;豆沙、莲蓉等甜馅月饼,会被打碎后加入面团,做成月饼馒头或月饼酥;蛋黄、火腿等咸馅月饼,则可以切丁后和蔬菜一起炒,变成一道创意家常菜。这些变化都说明,月饼早已不是“一次性节日商品”,而是逐渐回归食品本身的属性,变得更灵活、更多元。 (据天府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