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简阳市中医医院牵头建设县域医共体
中医赋能+资源联动 筑牢基层健康防线
□本报记者 白华宇

       国务院此前批复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提到,要推动县级中医医院牵头建设县域医共体、加强中医药在基层的推广。而在此之前,简阳市中医医院已率先锚定方向,在镇金中心卫生院的医共体建设工作中,以一系列扎实举措深耕基层医疗建设,为中医医院领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积累了大量经验做法。

       简阳市中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镇金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陈勇介绍,从2023年4月开始,简阳市中医医院就针对镇金中心卫生院展开深度帮扶,目的很简单,就是让镇上和周边的老百姓不用往市区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好的医疗服务。

       扎根基层强根基

       精准帮扶见实效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说随便派几个人去支援就可以了,而是要真正把团队沉在基层。”陈勇说。2019年,医共体建设工作启动后,简阳市中医医院作为医共体总医院,派遣陈勇前往镇金中心卫生院担任党支部书记,挑选了眼科、内科、普外科的专家跟着一起驻点,这些专家最少都要在卫生院待满一年。“我们不想搞短期突击,要从管理、技术、人才这些根本上帮卫生院提升能力。”陈勇说,以前卫生院有些科室薄弱,老百姓有病只能往城里跑,他们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在科室建设上,帮扶团队“缺啥补啥”。陈勇介绍,镇里一些患者有胃疼、反酸的毛病,以前想做个胃镜,得坐车去市区,来回大半天,很不方便。2023年5月,总院内镜科主任张辉下沉卫生院,帮卫生院建了胃镜室,还手把手教卫生院的医生操作。“现在这里的医生就能做无痛胃镜了,截至2024年底,已经给400多个乡亲做了检查,大家不用再跑远路了。”

       以前,卫生院眼科人才缺乏,一年也就做几十例白内障手术,有了总院专家团队的指导后,2024年就做了近200例白内障手术。在总院的帮扶下,卫生院的外科能力也大幅提升。

       中医技术受欢迎

       联动机制提效率

       在医共体建设过程中,中医适宜技术是简便廉效、广受基层群众喜爱的“法宝”。老百姓信中医,就把中医服务送到他们跟前——总院帮卫生院建了标准的中医馆,配齐了电针、耳针、中药熏蒸的设备,教授卫生院医生针灸、推拿、溻渍等简单管用的中医法子,还教他们小针刀、葫芦灸、浮针等多种中医技术。“平时给老人做健康检查、给小孩做保健的时候,也会用中医的办法,比如给小孩捏脊,家长们都很认可。”陈勇说,总院还经常来给卫生院的医生培训中医药知识,让大家能更好地运用中医药给乡亲们看病。

       为了让卫生院不“单打独斗”,他们还建立了资源联动的机制。陈勇介绍,卫生院和总院一起搞了“联合门诊”“联合病房”,还接入了总院的影像、心电共享中心,“乡亲们在镇上做检查,结果马上就能传到总院,专家很快就给出诊断,不用来回跑。”陈勇举了两个例子:70岁的李大爷在家门口做了CT,15分钟就确诊是脑梗死,通过绿色通道转到总院,很快就治好了;74岁的张婆婆突发中风,卫生院仅用了58分钟就完成了初诊、检查和信息同步,总院早就备好救治团队,5天后张婆婆就能自己走路了。

       基层医生进修

       推动“次中心”服务升级

       人才培养也是帮扶的重点。陈勇提到,不光专家在卫生院“手把手”教,医院还专门给卫生院留了进修名额,不管是看病的、还是护理的,都能去总院学习。“到现在已经培养了10多个骨干医生,以前他们不敢做的检查、手术,现在都能独立完成,遇到急症也能快速应对,精神面貌比以前好太多了。”

       现在的镇金中心卫生院,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陈勇说,以前当地设备少、技术弱,乡亲们有大病小痛都往市区跑,现在成了能看常见病、多发病的“县域医疗次中心”,连此前几近停用的老龙乡院区也焕然一新重新启用,大大方便了当地村民看病就医:“以前要去城里做的手术、检查,现在在镇上就能做,诊室里也比以前热闹多了。”

       简阳市中医医院以务实举措开展的医共体帮扶,不仅让镇金镇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还为县域中医医共体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只有坚持问题导向,靶向解决基层医疗资源薄弱环节,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的惠民目标,这正是落实国家医共体战略部署的生动体现。”简阳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邓治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