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渠县人民医院
医生家访 手电筒下完成术后护理

       近日,渠县人民医院胃肠肛肠外科护士长杨俊月带领主管医生张晋彬、护士胥莉娇,一同前往七旬留守老人唐大爷和汪奶奶的家中,为这两位术后康复的老人送去专业的医疗照护。

       一个月前,唐大爷和汪奶奶先后被确诊为直肠癌,成为胃肠肛肠外科的特殊“病友”。考虑到两位老人没有子女在身边照料,科室特意将他们安排在同一间病房,让老两口在抗癌的道路上能够相互陪伴,减少内心的孤单。如今,两人已先后出院,但汪奶奶腹部还留置着引流管,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定期护理;唐大爷也需进行造口护理。基于此,医护团队决定上门开展家访服务,为老人康复“保驾护航”。

       当医护人员推开老人家门时,发现他们屋内陈设有些简陋,一盏灯泡也显得光线昏暗。就在张晋彬准备为汪奶奶更换引流管敷料时,他面临一个难题——光线暗淡,没法看清伤口细节。引流管护理对无菌操作的要求极高,无论是观察伤口、消毒,还是拔管,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而光线不足很容易埋下感染的隐患。

       看到这种情况,杨俊月迅速从随身携带的访视包里取出手电筒,熟练地调整好角度,将光束精准地照在汪奶奶的腹部。在这束“移动聚光灯”的助力下,张晋彬清晰地观察到了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在仔细按压评估了汪奶奶腹部的情况后,他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消毒、拔管、固定敷料等一系列操作,整个过程既精准又轻柔。

       随后,为唐大爷进行造口护理时,大家先将唐大爷挪到靠窗的位置,试图借助自然光开展操作,但斜射进来的光线仍然无法让细节清晰呈现。杨俊月再次举起手电筒,光束紧紧跟随着张晋彬的动作,让造口护理在清晰的视野中顺利完成。

     “对特殊患者的责任,从不止于病房。”此次家访,胃肠肛肠外科的医护团队不仅专业地完成了引流管拔除、造口护理等操作,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学的初心。 (贾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