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什邡市人民医院成功救治“盆腔异位肾+脓毒血症”患者
分阶段微创攻坚 破解双重难题

       近日,什邡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成功救治了一名因盆腔异位肾合并输尿管结石嵌顿引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女性患者,通过分阶段微创治疗,帮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并实现康复。

       罕见解剖异常叠加致命感染

       该患者因持续高热、寒战伴剧烈腰腹痛,紧急前往什邡市人民医院就诊。入院时,患者已出现血压骤降、意识模糊的症状,处于休克边缘。经急诊检查,快速明确病因:患者属于罕见的盆腔异位肾,其发生率大约为两千分之一。其输尿管解剖结构先天异常,此次因输尿管结石嵌顿导致尿路完全梗阻,尿液淤积引发严重感染,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形成尿源性脓毒血症。

       什邡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陈柯宇主任表示,此类患者“梗阻+感染”形成恶性循环,每延迟1小时解除梗阻,脓毒血症致死率将升高7 。救治需分秒必争。

       分阶段治疗策略破困局

       针对“解剖异常+急症危象”的双重难题,泌尿外科团队制定了“先保命、后根治”的分阶段治疗策略。

       第一阶段,支架植入术破解“生死梗阻”。为快速控制脓毒血症,团队优先实施支架植入术解除尿路梗阻。因异位肾周围被肠管、血管包裹,且输尿管呈“5”字形扭曲,常规手术路径失效。同时,脓液压迫导致管腔狭窄,盲目操作易引发穿孔。团队采用“超滑导丝软头塑形+实时造影导航”技术,在DSA影像引导下使导丝沿扭曲管腔“曲线穿行”,配合输尿管镜直视下扩张狭窄段,最终将双J支架精准置于肾盂与膀胱之间。术后6小时,患者尿量恢复至50mL/h以上,血肌酐从210μmol/L降至130μmol/L;24小时后,体温降至38℃以下,感染指标降钙素原从8.6ng/mL降至1.2ng/mL,成功脱离休克风险。

       第二阶段,微创碎石解决问题。经过三周抗感染治疗,患者感染得到控制,但CT显示结石已移位至盆腔异位肾下盏,且肾盏颈角度仅25°(正常为45°~90°)。传统经皮肾镜因异位肾位置深、周围结构复杂被禁用。团队对比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与输尿管软镜技术(微创,但操作难度高)后,选择后者并升级术式。手术中应用可弯曲负压吸引鞘(随输尿管走形灵活调整角度,同时负压吸附脓液和碎石,避免残留),并采用钬激光“双频模式”(低能量0.5J击碎结石核心,高频率20Hz处理边缘碎片,确保碎石颗粒≤1mm可直接排出)。历时90分钟,手术完成,结石清除率达100 。术后3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复查未见肾积水及感染迹象。

       医患同心与学科经验

       术后,患者家属为表达感激,向泌尿外科团队送来三面锦旗,分别致谢陈柯宇及其团队的精准决策与高超技术、主管医生王冬冬的全程细心诊疗,以及以主管护士张露为代表的护理团队的细致关怀。

       此次救治为同类复杂疾病(解剖异常+急症)诊疗提供了三大经验:一是急症优先,脓毒血症合并尿路梗阻者需在2小时内完成微创引流;二是解剖适应性技术,针对异位器官灵活运用软镜、可弯曲鞘等工具;三是多学科联动,影像、麻醉、护理提前介入可使手术效率提升40 。

       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复查显示异位肾功能完全恢复。陈柯宇表示:“对于罕见病,敬畏解剖差异、创新技术应用,才能让每个生命都获得精准救治的机会。” (杜梦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