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2年09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如何治疗肺气肿
南部县陈正勇诊所 陈正勇

肺气肿是指由于多种因素引起中膜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弱、过度膨胀、充气、肺容量增大等病理改变,同时伴随气道壁损伤,对患者的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临床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吸烟、感染、空气污染等因素引起的肺部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有密切相关性,目前常规治疗方法的总体效果不够理想,因此近些年来中医学对肺气肿临床治疗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该病在中医中归属于“肺胀”“喘证”的范畴,中医学对于该病有着丰富的认识与诊疗经验。文章主要针对肺气肿中医治疗展开探讨。


中医对肺气肿的认识


中医中没有肺气肿这一病名,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其归纳至“肺胀”“喘证”的范畴。《圣济总录》中认为肺胀者手太阴经是动病也,邪客于肺,脉气先受之,其证气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为肺胀也,脉经谓肺胀者,虚而满,喘咳逆倚息,目如脱,其脉浮是也。《张氏医通》中指出肺胀而发其汗者。即内经开鬼门之法。一汗而令风邪外泄于肌表。水无风战。白顺趋而从下出也。《脉解篇》曰:阳明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阴阳别论》中记载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息贲者,不治。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大奇论》中指出肺之雍,喘而两满。《太阴阳明论》中记载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痹论》中指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淫气喘息,痹聚在肺。肠痹者,数饮而不得出,中气喘争。


根据历代中医学家的研究,中医学者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为:


①久病肺虚:长期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反复发作导致肺失宣降,日久而至肺虚,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
②内外受邪:肺气不固,外邪入侵,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累从而诱发该病。


③气滞血瘀:肺络闭塞导致气壅愈盛。


④本虚标实:该病的病机在肺,同时伴随中气不足,肝肾亏虚的症状,因此具有本虚标实之症。


中医对肺气肿的治疗


目前中医学者对于肺气肿主要是采取辨证施治的方式,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不同的证型,不过不同中医学者对于证型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分为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肺脾两虚证、肺肾气虚证以及气滞血瘀证,临床中以痰热壅肺证的检出率最高。


中医辨证施治中主要针对痰热、气虚、瘀滞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在急性期主张采用清热化痰祛瘀的治疗方法,对于缓解期的患者多采取清肺化痰兼顾益气补虚的治疗方法。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急性发作期不能多用滋补的药材,需要使用治疗药物多次给药,快速控制病情。老年患者的耐受能力较低,如果病程较长容易导致病情恶化,反复发作。而患者在急性发作过程中分泌物增多,容易引起肺部感染以及气道阻塞的症状,因此患者多伴随发绀等症状。有中医学者认为通过降低痰液分泌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因此采取清热解毒药物来降低痰液的黏稠度,其中丹参、郁金、桃仁、赤芍、虎杖等药物均有着较好的行气活血、化瘀止咳的功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急性发作治疗重点在于清热化痰、行气活血,缓解期治疗重点则在于调节气血平衡,改善腑脏功能,因此有学者提出可以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进行干预,并且需要根据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辩证加减,在患者日常治疗期间还需要加强运动锻炼,从而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还要保持心态平稳,能够有效降低该病的复发率。


除了中药治疗之外,针灸、耳穴贴敷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也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