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2年09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小“胶囊”解决心脏大问题
李芯怡

心脏是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我们身体的发动机。心脏的每一次搏动,可以把血液泵到大脑和全身的各个器官。但当这个发动机因各种原因“动力不足”时,可能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安装心脏起搏器。


近日,86岁的何大爷因心慌、头晕到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检查,经医生检查发现,何大爷是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室颤,危及生命,急需植入心脏起搏器……


一切以患者为出发点


在经过全面检查后,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许勇决定为何大爷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Micra)。


“患者真的太瘦了,传统的心脏起搏器还是有一定的体积,如果植入进去很容易把他的皮肤磨破,极有可能发生感染。”许勇解释道。原来因何大爷身形消瘦、高龄,加之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并不适合植入传统的心脏起搏器。而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相较于传统心脏起搏器体积减小了93%,只有维生素胶囊大小,重量仅约2g,其还拥有超强的电池续航能力(寿命12年),同时兼容1.5T(特斯拉)/3.0T核磁共振扫描的创新功能,可以为心脏提供持续稳定的动能。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不需植入电极导线,也无须在胸前区做切口,只需要将胶囊大小的起搏器经静脉植入心腔内即可。该手术无切口,无疤痕,手术后患者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显著降低了常规起搏器植入面临的手术创伤及感染风险。“最重要的是,这款无导线心脏起搏器还在医保的报销范围内,能极大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说,这个都是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


经过家属同意后,许勇就开始带领团队为这场手术的顺利完成做准备。“虽然这是我们医院第一次施行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但我们一直都在为这个做准备,所以我们很有信心能成功完成这个手术。”心血管内科医生王建是何大爷的主治医生,他对这场手术信心十足。


据悉,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于2019年在国内上市,目前国内约有5000多例患者已成功植入。


8月18日下午,手术开始。在局部麻醉下,通过股静脉穿刺,将起搏器通过导管植入到了何大爷心腔内部,手术时间仅用了30分钟。术后第二天,何大爷便出院。


科室发展要紧跟前沿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成功完成,标志着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心血管起搏介入治疗方面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新的诊疗突破。


虽然是第一次做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但对许勇来说,这是一场早有准备的“仗”。早在2019年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国内上市时,许勇就带领科室同事一起观看教学视频。“科室的发展一定要紧跟前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其实新技术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些创新,其本质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在开始手术前我们反复观看成功和失败的视频,了解为什么这场手术成功了,那场手术失败了。要把失败的原因牢牢记住,这样在我们自己做手术的过程中就能避免这种错误发生。我们在为何大爷做手术前半小时还在开会讨论细节,一定不能出现任何差错。”王建说道。


“我们医生都是没有周末的,周末也是开会学习新技术,甚至每天下班后,还要组织学习。一个科室想要发展就离不开新技术的更新。”在许勇看来,医生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汲取“养分”的职业,每周科室雷打不动的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养分”,让医生更好成长,造福更多患者。


现如今,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共有16名医生,每位医生都有专门的主攻方向,“争取成为一个大小手术都能做,各个医生都能上的全能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