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2年08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确保核酸检测结果准时出炉,每天最高检测量达11000管
实验室用共享文档当“闹钟”
文/魏冯 周义献 武侯区人民医院供图

 在成都市武侯区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下称“实验室”)中,核酸检测样本正一批批送来,20余名医护人员轮番上阵,24小时运转……在这里的检测人员每天身着防护服工作至少8个小时;接收样本人员从早晨8点工作到晚上10点。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只为核酸检测的提速。


 实验室“流程管控”员、武侯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夏丽君说,成都本轮疫情中,实验室需承担密接、次密接、管控区居民等核酸检测任务,还要参与辖区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按成都市相关要求,从采样到出检测结果最多6个小时。


 夏丽君算过,从采样到样本送到实验室最快也要1到2个小时,留给检测的时间一般只剩4个小时甚至3个多小时。在没有大量样本积压的情况下,实验室完成系列工作至少也需要3~4个小时。除了检测时间“吃紧”,夏丽君和同事还发现,采样信息也亟待完善明晰。“我们常常会收到上级部门和社区的电话询问进度。但采样管只能扫出个人信息,辨别不出所属社区信息。”夏丽君说,快速、动态掌握各个社区核酸采样的进度,能提升辖区防控工作的时效性。


 怎么办?夏丽君和同事想到了在局域网内使用共享文档。“对每一批核酸样本,我们都会根据送样时间和社区名称进行分类、编号,并在这个共享文档上做好记录。查看共享文档,就能迅速了解某社区采样检测进展情况,及时传递信息,供上级部门掌握社区的动态情况。”夏丽君说。


 “共享文档”的另一个作用,是提醒和监督。“这份共享文档里,记录了采样时间和接收样本时间,就像闹钟一样,提醒工作人员哪些样本需要尽快完成检测,我也能随时掌握检测进度以便统筹安排。”夏丽君介绍,目前,实验室检测设备充足,加上使用共享文档、动态调整人员等方法,流程不断优化,每天最高检测量可达11000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