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T09(2022年08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资阳市中医医院——
守正创新 国粹惠泽民众健康
本报综合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它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与疾病斗争的智慧与经验。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5周年、《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实施3周年,为更好地贯彻实施,资阳市中医医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眼于中医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身发展需求,充分结合自身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举措,着力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全力打造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群众提供更全面的中医药服务。


聚焦“硬件短板”,推进就医条件改善


着力推进重点基础项目建设。总投资6.9亿元,在城东新区高标准建设13.5万平方米现代化中医医院。目前医院城东新院区综合楼项目于2020年12月正式启用,外科大楼于2022年6月启用,针灸康复大楼已立项,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引进现代设备和先进技术。医院先后引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磁共振、64排CT、四维彩超、VISIA面部图像分析仪等现代设备,筑牢学科发展基础,助力学科发展,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注重“强化特色”,增强学科竞争优势


协调发展临床学科和中医特色专科。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互补,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专科15个,针灸科为全市唯一国家级重点专科,筑牢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优势特色基础;建成四川省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四川省杨介宾针灸经典传承中心分中心、四川省中医小儿内病外治小儿推拿组组长单位,200余人次当选国家级、省级学术委员。


坚持以经典病房和优势病种为抓手。建立了资阳市名医馆和5个省级名医传承工作室,开展了首批6个中医特色优势病种(专病)和2个中医经典病房的建设。


结合专科特色与临床实际。多项技术省内领先,并填补市内技术空白。引入本院制剂和特色疗法,不断优化提升中医临床应用,形成特色鲜明、疗效显著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优化“资源整合”,搭建学科合作平台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医院2019年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结为医联体、专科联盟单位,2019年5月资阳市名医馆开馆,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为主体的名医团队不断壮大。


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优质专家资源下沉和学科帮扶,资阳市中医医院快速发展,开展了11大类98种中医药技术,形成“单病种全中医,全病种有中医”和全生命周期中医药参与服务的模式。


对外交流,深化合作。先后派出4名医生参加国际医疗援助,将“中医风”刮到非洲;首位外籍中医博士迪亚拉,常克、何俊安等多名省名中医以及川北医学院影像学院专家定期到院指导、交流;多个专科联盟在医院落地。同时,全区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加入医院医共体,医院落实定期坐诊、查房、指导等工作,充分发挥了“医联体、医共体”两手抓、两手硬的作用。


坚持“人才引育”,激发人才核心动力


多措并举,筑巢引凤。医院逐年引进各类人才100余名,其中引进高学历中医人才60余人,利用事业平台吸引高素质学科主任5名;借力成资同城化,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师承名中医13名,培育骨干人才43名;获评省级名中医3名,省优人才2名,特色技术培育人才2名,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2人。


重师承古,学习经典。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坚持师带徒的中医特殊培养形式,以名医工作室为载体,不断提升中医药人才服务能力;组织实施学经典活动,以中医经典条文为蓝本,进行周期性学习考核。承办全市中医骨干培训班暨四部经典和名师讲堂学习班20期,培育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60名。


开放包容,建立平台。医院2019年印发了《“增强中医号召力、坐热中医板凳”工作方案》,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教授下沉为契机,整合省、市、区优质中医药人才资源。至今先后有5名省、市级中医专家在医院多点执业,通过定期坐诊、指导查房、培训授课等方式传播中医知识、技能和经验。


把握“服务需求”,创新医疗服务举措


满足就医需求,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医院现先后开设儿科,眼科,针灸中心午间、夜间门诊。开展“诊间缴费”、在导医台设置“一站式服务点”,为群众节约办事时间,省去奔波之苦。


整合院内资源,提高品牌效应。定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义诊交流和体验,开展一科一品建设,进一步加大中医非药物疗法推广力度,拓展中医特色诊疗服务范围,门诊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明显增长。


擦亮“杏林品牌”,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


2017年以来,医院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打造中医名片,擦亮杏林品牌,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知识的普及率,营造良好的中医药宣传氛围。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连续举办3届“中药膏方节”,辨证施膏,制作固元膏累计1500余份;研发香囊、药茶、中药药膳等中医药文化产品,2017年以来制作发放了15000余个香囊。拓展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组织医学、药学专家结合资阳本地实际情况拟定中医药预防建议处方,组织中医专家如朱崇安、吴中兴等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发挥中药汤剂大锅汤作用,自2017年以来,已累计发放近7700万毫升,服务283000余人次。


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七进”志愿服务。2017年以来,医院组织医疗队走遍辖区镇、乡、村,开展义诊、评残、视力筛查、糖尿病筛查等,服务人次超过20万;通过组织中医科普宣讲团,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宣讲中医药知识,教授八段锦、颈椎操,制作草药香囊等,让群众对中医药有更直观的感受;同时占地1300平方米,于2022年7月建成的院史馆也将作为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获得资阳市雁江区志愿服务大赛二等奖。


多形式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医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在线下,医院通过门诊电子屏滚动播放中医药知识、在外出义诊时发放相关宣传折页等形式进行推广;医院多个科普作品登上学习强国、今日资阳等平台,科普作品《术中低温是什么》在全国2800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萤火虫科普”二等奖。在线上,医院的8个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中医药信息,疫情防控期间科普视频播放量超过420万;2022年3月,医院视频号“资阳市中医医院”开通,截至目前发布科普视频46个,其中3个视频阅读量过万。


多平台发出资阳中医声音。2017年以来,医院在各个平台发布中医动态,展示医院工作。2022年5月,医院党委书记侯锡斌受邀参加首届中国(成渝)医院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作为唯一的基层医院代表,他就如何推动成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进行交流,并提出4点建议,被纳入舆情日报送阅省委。


未来,资阳市中医医院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努力营造“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健康四川建设和资阳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