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拿到病理报告的那一刻,很多人的心情都是七上八下的。面对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似懂非懂的诊断名词,既想弄明白,又怕看到不好的消息。
别担心,解锁病理报告中的“隐藏剧情”,其实并没那么难。
病理报告单的“三大版块”
基本信息——报告单的“身份证”
这部分包含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门诊/住院号、送检日期,以及每份病理报告独有的病理号。
“大体”及镜下所见——记录标本“长相”
“大体”包括送检组织的大小、颜色、形状、质地和切面等外观特征,而“镜下所见”指组织经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后,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特征。
病理诊断——疾病“标签”
这是报告中最关键的部分。病理医生根据镜下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病史、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病理诊断主要告知疾病性质和肿瘤类型等相关信息,并为后续治疗随访提供关键依据。
常用医学名词解读
不典型增生:指细胞或组织结构出现异常,可能是炎症、损伤修复等原因导致的反应性改变,也可能是肿瘤性病变,性质不明确。
异型增生:明确为肿瘤性病变,具有恶变风险。
交界性: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具有一定的复发率或局部侵袭性,需密切随访观察。
级别/分化:用于描述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通常肿瘤细胞分化越低(即越不成熟),级别越高,其增殖和转移能力也越强,恶性程度越高。
神经侵犯:指肿瘤细胞侵犯神经的病理性过程,是浸润性生长的表现之一,也是肿瘤局部扩散方式之一,对肿瘤的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
脉管内癌(瘤)栓:肿瘤细胞侵入血管或淋巴管内,提示肿瘤具有更高的远处转移风险。然而,它不等同于已经发生转移,而是提示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和密切的随访。
转移: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通过血液、淋巴或其他途径传播至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肿瘤病灶。
补充报告:部分患者的初步病理报告中,会标注“建议加做免疫组化/分子检测明确诊断”。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不同的疾病可有相似的“长相”,仅凭显微镜下的形态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通过结合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结果,病理科医生将综合分析所有信息,并在补充报告中作出最终结论。 (上海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