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09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自贡市妇幼保健院
多学科协作 挽救早产肠闭锁患儿生命

       近日,自贡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外科联合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多学科团队,成功为一名胎龄34周、出生不足48小时、体重不足5斤的先天性小肠闭锁早产儿实施了空肠闭锁手术。经过术后近一个月的精细化治疗及护理,患儿已康复出院。

       多学科备战

       救治早产肠闭锁患儿

       孕30周时,林女士在产检中被怀疑胎儿肠道异常,进一步到自贡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行针对性胎儿磁共振检查后初步诊断为先天性小肠闭锁。据了解,先天性肠闭锁是新生儿急症之一,手术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途径。

       了解情况后,医院高度重视。在林女士待产期间,医院副院长覃正文多次组织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及ICU等科室进行多次联合会诊与流程推演,建立了分娩、术前、术后的高效绿色通道。

       林女士因出现急诊剖宫产指征,于孕34周时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新生儿出生后,体重不足5斤的早产儿因肺发育不良,呼吸困难,立即行气管插管,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和分娩前评估一致,经检查孩子被确诊为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存在早产、低体重、小肠高位闭锁等多重不利因素,手术风险极高。新生儿科主任邓刚带领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组织多学科联合诊疗,综合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团队等制定周详的手术方案。

       综合外科主任罗波坦言:“不足5斤重的婴儿,腹腔不到成人一个巴掌大小,高位闭锁,肠管非常纤细。而且当下整个自贡市都没有早产儿肠闭锁手术先例,手术难度、麻醉风险、术后康复对整个团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面对患儿器官未成熟、体温调节难等多重风险,麻醉科(手术室)团队制定了周密的方案。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与动态监测,精准管理用药、体温、电解质及呼吸循环功能,为手术保驾护航。

       全方位护航

       患儿重获健康

       在多学科精密配合下,一场高难度的“剖腹探查+肠切除肠吻合术”顺利展开。术中见高位小肠闭锁,90 以上的小肠直径仅有3mm,需将近端约3cm与远端3mm直径肠管进行缝合。罗波采用了创新的两端肠成形法、近端Rehbein法、远端Nixon法,成功解决了吻合难题。手术非常顺利,患儿安全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但其术后康复依旧是个漫长的过程和巨大的挑战。

       术后,患儿险情不断,先后出现反复低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等生命体征急剧恶化等情况,生命垂危。新生儿科和ICU团队昼夜坚守,通过一系列精准救治措施,成功攻克了感染关与循环关。

       待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恢复肠功能又成为新的挑战。因患儿肠管纤细导致吻合口狭小,无法耐受喂养量的增加,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与康复。医院在得知患儿家庭极度贫困后,依照相关政策为其减免了部分医疗费用。在医护人员的专业守护与坚持下,患儿奶量逐步达到生理需求量,艰难的胃肠营养关最终被成功攻克。 (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