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5年09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10年累计开行126趟,运行超8万公里,服务39万人次
铁轨上的“流动医院”
本报记者 蒲晓莉 顾钧竹

       ◆ 十年来,这列穿梭在西南群山的健康列车,始终践行着这样的服务理念:一次开行,惠及一方职工群众;一次体检,送去一份贴心保障;一次咨询,传递一个健康理念;一次巡诊,带去一片温暖关怀。

       ◆ 十年来,健康列车累计开行126趟,运行超8万公里,惠及铁路职工及群众39万余人次。

       ◆ 十年来,健康列车的服务对象已扩展至铁路职工家属、沿线群众、民族地区居民乃至春运旅客。一批批志愿服务队员跟随列车走进基层,开展医学人文实践课程。

       ◆ 下一个十年,这座承载着希望与温暖的“流动医院”,将继续沿着铁轨前行,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2025年秋,大凉山深处喜德县尼波镇,彝族老乡们有序排队走进一列印着“熊猫健康列车”的绿皮火车,采血、测视力、做超声检查……这辆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开创的健康列车,十年来穿梭于川、渝、黔、滇的群山间,将优质医疗资源送至铁路沿线,成为西南地区一道独特的流动风景线。

       从“医疗”到“健康”  名字更迭理念转变

       2015年9月8日的雨夜,成都金堂火车站见证了一场医疗领域的创新突破。全国首列“医疗列车”在雨中完成设备调试,翌日清晨7点,迎来了第一批100多位铁路职工。彼时,这列由四节车厢组成的“移动医院”,主要为铁路职工提供体检及诊疗服务。

     “当时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设备调试就花了7个多小时。”首批随车护师、如今已成为健康列车党支部书记兼“副车长”的樊春回忆道,“我们要确保在晃动的车厢里,X光机、彩超仪等设备的检查数据精准无误。”

       随着服务深入,列车的功能不断拓展,理念持续升级。2020年,当焕然一新的列车驶入西昌火车南站时,细心的铁路职工发现:“成铁医疗列车”已更名为“成铁健康列车”。这不只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服务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深刻转变。

     “更名后的健康列车,编组扩大,新增了候检车、餐车和检查车。”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曾红莲介绍,“铁路职工不仅能在候检时观看健康视频、听讲座,体检后还能在餐车享用热气腾腾的饭菜,真正实现了从‘看病’到‘管健康’的转变。”

       2023年,四川省卫生健康委、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和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健康中国川渝号”系列健康列车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铁健康列车”被纳入系列健康列车。

       2025年,“成铁健康列车”变身“熊猫健康列车”,融合了四川地域特色与文化符号,标志着这列健康专列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从铁路职工到沿线群众  服务半径持续扩大

       十年来,健康列车从4节车厢变成了现在的两列14节,实现了从基础服务到“体检—诊疗—康复—管理”的全周期健康服务。服务对象,从最初的铁路职工,逐步扩展至铁路职工家属、沿线群众、民族地区居民乃至春运旅客,服务半径持续扩大。

       2016年春运,医疗列车首次投入西南铁路春运,配备了数字化X光机、彩超仪、全自动生化仪等设备,并开通了医保刷卡服务,铁路职工在列车上就能完成看病购药。

       2017年,列车驶入贵州阁老坝,开启了跨省服务。

       2018年,列车推出“三检合一”服务,将健康体检、职业体检、从业人员体检合并进行。

       2020年起,列车陆续推出门诊特殊疾病认定、远程会诊、绿色转诊通道等服务。

       2021年,列车首次开进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尼波镇,并开展“光明行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专家成仲夏为当地3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

       2022年,健康列车再次来到尼波镇,心胸血管外科专家团队通过义诊筛查出患有严重风湿性心脏病的彝族妇女马海阿呷,并帮助她顺利手术。术后一周,马海阿呷就能下床行走,她兴奋地不停向医务人员说“卡莎莎(彝语‘谢谢’)”。

       2024年,列车首次驶入阿坝片区川青专线,服务高原铁路职工。同时,列车再次升级,车载CT、高千伏DR投入使用,中医康复理疗走进车厢。

       2025年,列车创新推出“基础+专科”体检模式,新增肿瘤早筛、心脑血管专项、甲状腺及消化道五大特色套餐,实现了从普惠性体检到精准化防治的转变。

       据统计,十年来,健康列车累计开行126趟,运行超8万公里,惠及铁路职工及群众39万余人次。其中,大凉山地区2.5万名彝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三甲医院服务。

       从单打独斗到多方联动  汇聚合力惠及于民

       健康列车的成功开行,开创了“路院合作”的创新模式。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的紧密协作,为列车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

近年来,健康列车进一步扩大“朋友圈”,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机构,开展“健康中国川渝号”系列健康列车联合义诊,推动成渝地区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

       今年初,开行“熊猫健康列车”被纳入2025年四川省30件民生实事中;9月下旬,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将《健康大讲堂》开到健康列车尼波站医疗服务点,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峰上车调研,对其服务成效给予高度肯定。

     “我们不仅是医生,更是健康的播种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万春在首次登车巡诊后感慨道。十年间,3800余人次医护人员接力上车,一批批成都大学“微医生”大健康志愿服务队员跟随列车走进基层,开展医学人文实践课程,汇成了“天使白”引领“志愿红”的生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