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9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简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唐文碧
在ICU里谱写奋斗的青春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清早,简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走廊还笼罩在朦胧的晨光中,唐文碧已经换上白大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样的场景,在过去十余年里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作为医院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最后防线”,唐文碧早已习惯了这种高压“战时状态”。

       ICU的守夜人

       用专业与死神“掰手腕”

     “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我们必须分秒必争。”这是唐文碧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天早早到岗梳理病例,深夜仍远程跟踪患者指标,夜班的神经紧绷,凌晨参与突发抢救……这些对她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同事们称她为“ICU的守夜人”,这个称号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与死神赛跑的惊心动魄。

       2024年7月的一个深夜,一位重症肺炎合并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因严重低氧血症转入ICU。唐文碧立即启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并运用在华西医院进修所学的俯卧位通气技术,反复调整呼吸机参数。12个昼夜的坚守,她精心调整着每一个治疗细节,最终成功帮助患者脱离呼吸机。看着患者逐渐恢复的肺功能,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

       在重症医学科,技术是基础,但仅有技术远远不够。唐文碧深知,这里的患者不仅需要专业的救治,更需要人性的关怀。她将“快、准、稳”作为工作准则,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精准调整治疗方案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还有与患者家属一遍遍的沟通,在“经济考量”和“生的可能”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2023年7月,一位化脓性胆管炎导致感染性休克的患者被紧急送入ICU。当时患者血压仅70/40mmHg,生命垂危。唐文碧立即启动“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1小时内完成液体复苏、抗生素使用及中心静脉压监测。6小时后,患者乳酸水平由8.2mmol/L降至2.1mmol/L,为后续手术赢得了宝贵时间。这种教科书般的抢救,展现了她过硬的专业素养。

       但重症医学科的工作远不止技术操作这么简单。有一次,一位年轻的车祸重伤患者在截肢术后情绪崩溃,多次试图拔除治疗管路。唐文碧没有简单地进行约束,而是每天抽出半小时与患者谈心,联合心理科制定干预方案并联系康复科提前介入功能锻炼。在她的耐心疏导下,患者逐渐走出阴影,从抗拒治疗到主动配合。出院时,患者含泪写下的感谢信让整个医护团队感动:“是唐医生让我明白,即使失去一条腿,人生仍有奔跑的可能。”

       坚守的背后

       是白大褂下的责任与担当

       10余年的ICU生涯,唐文碧见证了太多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从2019年参加“华西—梅奥国际重症医学大会”,到2023年至2024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危重症患者呼吸支持、循环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然而,这份职业荣光的背后,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一个月五六个夜班的工作强度,让她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谈起这些,唐文碧的语气中带着愧疚:“改变不了这个现状,但知道更多患者在等着我,又感到厚重的使命感。”幸运的是,丈夫的理解与支持给了她莫大的力量,丈夫不仅撑起了整个家,还全权负责辅导两个孩子的功课。

       在重症医学科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唐文碧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那些监护仪上的数字、呼吸机的参数、输液泵的滴速,在他们眼中都是生命的密码。10年坚守,初心不改,唐文碧用专业与温度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在生与死的边缘,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正如她所说:“在ICU工作,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着危重患者转出普通病房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