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壮美辽阔的川西高原,曾有一种疾病如一根刺,深深扎进无数农牧民的生命中,它便是大骨节病。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个四川省大骨节病的重灾区,摆脱病痛、重新站立,曾是几代人遥不可及的梦。
10年前,“范天勇援藏医疗队”踏上征程,在这片高原上播下大骨节病防治的种子。
10年间,德阳市人民医院骨科团队接过使命的火炬,将防治大骨节病作为己任。自此,他们的脚步再未停歇……
破冰之举
高原手术实现“零的突破”
2016年,时任德阳市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的陈曦作为“范天勇援藏医疗队”的一员,以帮扶专家的身份踏上高原,在阿坝县人民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驻点援建。
高原反应是给他的第一个下马威,但比身体不适更沉重的是他看到的现实:大骨节病让许多正值壮年的患者关节严重变形而失去劳动力,家庭陷入贫困。而当地医院受限于技术和条件,根本无法开展关节置换这类高难度手术。患者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忍受剧痛,直至瘫痪;要么举债数万元,远赴成都求医,这对于本就贫困的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陈曦的目标明确而坚定:要在当地架起与德阳市人民医院的坚实桥梁,为当地输送大骨节病的诊治能力。陈曦回忆,“筹建诊疗中心并不简单。对院感防控、消毒供应、手术室流程等要求都非常高。单是厘清整个规范化流程,我们就用了3个月的时间。”
这一年,陈曦的心血全部倾注于此。他一步步开展前期摸排工作,查缺补漏,积极协调德阳市人民医院的资源与技术支持。从2017年3月起,他先后协调了骨科、院感科、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等科室的专家,分批次前往阿坝县,实地检查指导,提出改进意见。从手术室的布局到消毒灭菌的每一个环节,从所需设备的采购到药品耗材的准备,事无巨细,逐一落实。
2017年6月,一切准备就绪。副主任周宇率团队从德阳风尘仆仆赶到阿坝县与陈曦会合。在简陋却已达标的手术室里,由周宇主刀,陈曦、刘海龙协同配合,他们成功完成了阿坝地区首例大骨节病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台上,当时几乎丧失活动能力的则旺(化名)大爷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却因疾病连养牛都变得吃力。手术的成功,不仅意味着则旺大爷将重获行走能力,更标志着高原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时代正式开启。
挑战极限
高原上响起希望的锤声
周宇一直是团队中技术过硬且令人敬仰的前辈,不善言辞的他成为这支队伍中完成大骨节病手术最多的人。仅他一人就主刀80多台手术,约占团队手术总量的60 。
在高原做手术的艰难,远超常人想象。在德阳,一台类似的关节置换手术通常只需90分钟。但在平均海拔3400多米的阿坝,每一分钟都是对体能和意志的极限挑战。高强度的骨科手术本身已极耗体力,高原缺氧则让手术更加艰难。周宇回忆,“每抡起一次重达5斤的锤子,都要多换气几次,每一个动作都感觉比在平原吃力数倍。”汗水浸透了手术衣,加之高原缺氧,更觉不适。手术室里响亮的锤声,每一次落下,都是对病人骨骼的重塑,也是对医生自身极限的挑战。
然而,正是这一次次的捶击,敲开了百余个崭新的人生。则旺大爷是其中的典型。手术后,他不仅重新站了起来,更恢复了劳动能力,家里的牛羊得以继续照料,日子越过越好。他的转变,是这十年来被救治患者群体最真实的缩影。
这项工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手术,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责任。“今年,和往常一样,我们在每年‘范天勇援藏医疗队’到若尔盖县义诊的工作行程中,安排了16台手术。”周宇的话语平淡,却蕴含着巨大的坚持。此次四天的行程里,每天早晨8:30,周宇都会准时进入手术室,整装待发。手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病患的疼痛,恢复他们自主行走的尊严和自主生活的能力。以若尔盖县为例,虽仅有8万户籍人口,大骨节病患者却多达上千人。正是德阳医生的“组团式”对口支援,打破了这里无法治疗此病的局面。
在德阳市的全力帮助下,阿坝县和若尔盖县相继成立了大骨节病诊治中心,设备设施不断完善,技术人才得到培训。最早开展手术的阿坝县人民医院,已经具备了独立开展大骨节病手术的技术条件。“这次在若尔盖开展手术时我感觉到,跟台做助手的医生成长得很快,估计很快就可以独立开展这项手术了。”周宇感到十分欣慰。
点燃希望
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副主任医师刘海龙,是八年行动的另一位全程参与者。令刘海龙印象深刻的是小女孩拉姆(化名),“在一次高原义诊中,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个女孩,她当时已经11岁了。严重的骨骼畸形让她走路摇摆,呈鸭步步态,双腿不等长,发育停滞如同七八岁的孩子。”这更坚定了他在高原施展技术的决心。
2022年5月,在团队的帮助下,小拉姆到德阳接受了骨盆截骨手术。去年,当刘海龙再次在若尔盖草原上见到康复后的小拉姆时,她的个头明显高了,能像健康孩子一样行走、奔跑,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这些年来,他们的工作范围早已不局限于县医院。每年,骨科医疗小队都会驱车几十公里,深入偏远的农牧区巡诊,并亲自上门回访手术患者。
巡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发现。“之前在红星乡进行筛查的时候,筛查到的最年轻患者仅30岁,”刘海龙感慨道,“正值壮年,还要去工作、去生活,肯定要去做治疗。”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对个人和家庭的摧残。
从则旺大爷重获劳动能力,再到小拉姆的健康成长,德阳医生的帮扶,真正意义上守护了一个人从童年到老年的生命质量。刘海龙的感触,也道出整个团队的心声:“我能做的就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高原群众。”这份朴素的心愿,支撑着他们每年在高原上连续工作,平均每天完成4~5台高难度手术,并同时完成带教工作。
记者手记
德阳市人民医院带来的不仅是手术刀,更是一整套规范的诊疗体系、成熟的管理流程和持续培养的人才队伍。阿坝县人民医院和若尔盖县人民医院现已能够独立开展手术,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大骨节病,这些曾经深深扎进农牧民生命中的“刺”,正在被一根根拔出。而德阳医生们播下的种子,已经在这片高原厚土上,生长为一片健康的防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