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建设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是四川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立足省情实际,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的重要改革举措。今年,建设工作继续扩面深化推进。本报推出“2025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建设进行时”系列报道专栏,展现各县(市、区)工作做法和成效,助力健康四川建设再上新台阶。
“真方便!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拿到降压药,不用每个月往区上医院跑了。”在成都市新津区五津街道吴店村,村民王阿姨拿着刚从村卫生室取到的慢病药品,连连称赞。家门口的“慢病配药”服务,解决了村民每月往返区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取药的难题。这一看似平常的民生“小事”,背后却是新津区深入推进“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建设,将健康政策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的生动实践。
高位统筹
“三强化”筑牢制度根基
健康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是关键。新津区从“高位”破题,以“三强化”构建起健康优先的制度根基。
强化组织体系。新津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健康领导小组,将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建设纳入党委、政府核心工作清单。
强化政策矩阵。围绕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新津区出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卫生人才引进培育实施办法》等核心文件,联动多部门发布40余项配套政策。
强化宣传引导。编写《伴行成长》《津津讲中医》等特色读物,通过线上新媒体、线下宣传平台等渠道广泛普及。在体卫融合方面,多场大型体育赛事吸引居民参与;在医教融合领域,中小学健康知识进校园活动常态化。
高效协同
“三个一”激活最大效能
优质医疗资源有限与群众需求多元的矛盾,如何破解?新津区以“下好一盘棋、织密一张网、拧紧一股绳”的“三个一”思路,推动卫生资源高效整合。
如何下好“一盘棋”?新津区出台43个医共体建设配套文件,区财政每年统筹约9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将全区14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纳入统一管理。在织密“一张网”上,加快推行医共体“八统一”管理,通过“编制池、人员池、岗位池”统筹调配,每年节约人力成本550余万元。在拧紧“一股绳”上,形成资源下沉的“服务共同体”,通过整合建立8个医共体资源共享中心,推动区级优质资源“线上+线下”同步下沉。
高智赋能
“三张图”实现精准服务
数字化时代,健康服务如何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新津区绘制“三张图”,用数据赋能健康供给。
绘制“人口+医卫资源”地图。按全人群、0~3岁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等群体分类,标注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120急救网络医院、托育机构等资源位置。根据地图分析,发现五津街道城北片区人员集中,医疗资源不足后,立即启动红石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
绘制“人口+健康状况”地图。通过整合区域人群生理指标、疾病风险、就医史等数据,绘制人群健康分级、重点疾病分布、重点人群管理图谱。依托图谱,新津区布局区域“睡眠中心”、建立慢阻肺等专病中心,让健康服务“按需定制”。
绘制“人口+行业监管”地图。动态抓取各医疗机构系统数据,实时呈现医共体管理、医保使用等重点指标。通过这张地图,实现重点事项智能化预警、重点任务自动化推送。
高质惠民
“三转变”让全民共享福祉
健康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新津区通过“三转变”,让健康服务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
从“卫健独角戏”转变为“城市大合唱”。线上,城市运行中心整合卫健、医保、民政等56个部门、61个行业平台数据,实时监测分析空气质量、120急救等119项城市健康体征;线下,多部门协同发力,生态环境部门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文体部门建成120公里健康绿道、爱卫办推动省级卫生镇村100 覆盖……健康成为城市的“标配”。
从“医疗为中心”转变为“健康为中心”。聚焦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首批建设4个专病中心,实现全周期管理;建立14个全专结合门诊,53支家庭医生团队联动基层微网格,提供“一对一”健康服务。同时,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让“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
从“看病占主导”转变为“服务多元化”。建成省级普惠性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中心,为0~3岁幼儿提供一站式服务;关爱老年人,完成1100余户居家适老化改造,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关注心理健康,建成失智老人托养、儿童青少年情绪管理等“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