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5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86岁 她与外界“对话”窗口重开
□本报记者 陈丽娜

     “你看,是我。”近日,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的病房里,86岁的藏族聋哑老人缓缓睁开眼,当模糊的世界逐渐清晰,映入眼帘的是侄女熟悉的脸庞。她紧紧握住亲人的手,露出久违的笑容,比出表示“感谢”的手势——这一刻,她与外界“对话”的窗口,又重新打开了。

       多种疾病缠身

       老人陷入困境

       这位来自丹巴县的老人先天聋哑,脊柱严重畸形(驼背伴侧弯)又让她无法挺直脊梁,帕金森病带来的肢体震颤还时刻折磨着她的身体,心脏病、高血压、低钾血症、颈动脉血栓更是像一道道枷锁,将她困在病榻上。

       不幸的是,前些年,她的双眼又患上了白内障,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世界彻底变得灰暗。平日里,她只能蜷缩在轮椅上,消化功能也日渐衰退,食量一天天减少。

       为了圆老人“看见”的梦想,亲属带着她辗转求医。当地医院无力收治,他们又不远千里奔赴成都,来到了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多学科协作

       12分钟手术助“新生”

       医院眼科主任王正刚道出实施白内障手术的难点:老人因聋哑无法用言语沟通,失明后手语沟通也失效了,这就意味着常规白内障手术的表面麻醉不适用;脊柱畸形让她无法平躺,手术体位难以固定;多种疾病让全麻手术风险增高,甚至可能出现“贝尔现象”(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旋转),将给手术操作带来极大挑战。

     “患者家属给了我们充分的信任,我们不会放弃。”王正刚说。

       医院当即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心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麻醉科、骨科、肺病科的专家们迅速集结,对着老人的检查报告反复推演:如何在全麻中稳定她的生命体征?怎样用最简单的方式固定她畸形的身体?如何避开各种风险,精准完成手术操作?

       医护团队攻克一个个难题:为了让老人能在手术中保持稳定体位,护士们用手术布精心搭建出“V”字形支撑,让她的身体稳稳“嵌入”其中;麻醉科专家反复调整方案,既要保证麻醉效果,又要严防基础病引发意外;手术医生则提前模拟“一手固定眼位、一手操作器械”的动作,只为应对全麻后的“贝尔现象”。

       三天后,手术如期进行。麻醉医生紧盯监护仪上跳动的数据,骨科医生协助固定老人的身体,主刀医生精准操控器械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与人工晶状体(IOL)植入。12分钟后,这台高难度手术在多学科团队的默契配合下顺利完成。

       术后第二天,老人眼部的纱布被医护人员轻轻揭开后,她看见了洒在地板上的阳光,看见了侄女挥动的手和凑过来的笑脸。瞬间,老人激动得身体颤抖起来,双手不停地比划着,久违的笑容又出现在她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