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9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孩子弱视 抓住干预的“黄金窗口”
□付燕

       3岁的朵朵在幼儿园视力筛查后,老师提醒朵朵的妈妈“孩子可能看不清黑板”。妈妈起初以为只是孩子太小、注意力不集中,直到去医院检查,才得知朵朵患上了“弱视”——一种不同于近视、必须通过专业治疗(如配戴眼镜、遮盖疗法等)才能矫正的视力问题。

       临床上,像朵朵妈妈这样对弱视认知不足的家长不在少数,而0~6岁作为儿童视觉发育的黄金期,一旦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弱视可能伴随孩子终身,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职业选择。

       弱视不是“近视”

       近视是“镜头没调好”,弱视则是“镜头和大脑的连接没建好”。比如孩子有先天性白内障、单眼斜视,高度屈光不正或双眼屈光度数相差过大(如一只眼远视100度,另一只眼远视600度),大脑会主动“屏蔽”视力差的那只眼的信号,长期下来,这只眼的视觉功能就会停止发育,形成弱视。值得警惕的是,弱视的“隐蔽性”很强——单眼弱视的孩子,能用另一只好眼正常视物,家长很难发现异常;双眼弱视的孩子,可能只会表现出“看东西凑得近”“对小物体不敏感”,容易被误认为是“孩子小,视力还没长好”。

       0~6岁是“黄金干预期”

       为什么强调0~6岁是弱视干预的关键期?这和儿童视觉发育的规律密切相关。孩子出生时,视觉功能尚未成熟,视网膜黄斑区的感光细胞需要通过“接收清晰光线刺激”来逐步发育,这个过程就像“种小树”,需要持续的阳光(清晰视觉信号)才能茁壮成长。

       0~3岁:视觉发育的“快速成长期”,大脑和眼睛的神经连接会以每天数千条的速度建立,此时若存在遮挡(如先天性白内障)、高度屈光不正等问题,会直接阻碍视觉信号传递,导致神经连接无法正常形成,弱视极易发生。

       3~6岁:视觉发育的“可塑期”,虽然神经连接速度放缓,但大脑仍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此时通过科学干预,大部分孩子的弱视能得到有效矫正。

       6岁后:视觉发育逐渐成熟,大脑的神经连接基本固定,就像“小树已经定型”,再想通过干预改善视力,难度会大幅增加。临床中,12岁以上的弱视患儿,治愈率会大幅下降,很多会终身伴随低视力。

       家长如何早发现

       3个“自查信号”,日常多留意

       看物习惯异常:孩子看绘本、看电视时,总喜欢歪头、眯眼,或把物体凑到眼前;走路时容易撞到桌椅,对突然出现的小玩具反应慢。

       对光线和色彩不敏感:用手分别遮盖孩子的左右眼(遮盖时不要压迫眼球),如果遮盖某一只眼时,孩子明显抗拒、哭闹,或表现出“看不清”,就说明这只眼可能存在视力问题。

       眼球运动不协调:观察孩子看移动的物体(如滚动的皮球)时,眼球是否能平稳跟随,若出现眼球震颤(眼球不自主抖动)、斜视(双眼不能同时看向同一物体),需及时就医。

       一项“必做检查”,别漏关键节点

       除了日常观察,定期带孩子做专业视力检查是“早发现”的核心。家长可以按照这个时间节点带孩子检查——

       1岁左右:做第一次眼部检查,排查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上睑下垂等可能导致弱视的器质性问题。

       2~3岁:通过儿童视力表(如图形视力表,用苹果、星星等图案代替字母)检查视力,此时孩子能配合指出图案方向,可初步判断视力是否正常。

       3~6岁: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视力检查,同时进行散瞳验光(儿童睫状肌调节能力强,散瞳后才能测出真实的屈光度数),排查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避免因“假性近视”掩盖弱视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太小,不会看视力表,检查没用”,其实1~2岁的孩子,医生可以通过眼底检查、眼轴长度测量等方式,评估视觉发育情况;3岁左右的孩子,经过简单引导,大多能配合图形视力表检查,别因“怕麻烦”错过早期筛查。

       结语

       弱视不是“不治之症”,但它的治疗效果,完全取决于家长是否“早发现、早干预”。0~6岁的“黄金干预期”转瞬即逝,家长多一份细心观察,多一次专业检查,就能为孩子的视力健康多添一份保障。毕竟,对孩子来说,清晰的视界不仅是看清楚书本上的字、窗外的风景,更是未来探索世界的“第一扇窗”。 (成都爱尔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