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09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正骨先正心” 服务暖人心
——绵阳市骨科医院的人文医疗之路
□本报记者 方继莲

       当87岁的李奶奶在“骨医陪诊团”的搀扶下完成全套检查,当小儿骨科的患儿在“松鼠病房”里跟着志愿者学知识,当厦门市民为彭氏骨伤疗法的正骨手法惊叹……这些瞬间,勾勒出绵阳市骨科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图景。近年来,该院以“大医精诚 厚德立院”为核心,深耕文化建设、锻造特色品牌、厚植人文关怀,在骨科医疗领域走出一条“文化赋能、品牌强院、人文暖心”的特色发展之路。

       文化赋能

       守正创新传薪火

     “彭氏骨伤科流派疗法”的诊室里,传承人税晓平博士正手把手带教年轻医师:“正骨先正心,手法要轻、准、稳,更要懂患者的疼。”这项历经沉淀、于2023年入选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是绵阳市骨科医院文化建设的“根与魂”。

       为让非遗技艺活起来、传下去,医院打造了集临床、科研、传承于一体的中医特色治疗区。在这里,患者既能体验“彭氏中药塌渍疗法”“柔性正骨手法”等,也能通过现代化设备精准诊疗,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医院还将中医特色疗法贯穿全部诊疗环节,促进病人快速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广大患者享受到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技术成果。

       为了让非遗技艺走出医院,惠及更多患者,医院多次参与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2024年3月,彭氏骨伤疗法及院内中药制剂在厦门“文化三推”活动中大放异彩,让当地市民充分领略到绵阳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彭氏骨伤疗法的独特魅力,掀起了一股中医热潮。传承人税晓平现场演示的正骨手法,让64岁的厦门市民韩阿姨当场感叹:“腿不酸了,太神奇了!”同年11月,在绵阳市中医药文化博览惠民月上,四川省名中医、彭氏骨伤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曹舸飞通过望闻问切,为前来咨询的市民答疑解惑;传承人唐强为颈肩疼痛群众开展市级非遗项目彭氏骨伤疗法中的正骨手法治疗;补骨坚骨液、祛瘀顺气胶囊、苏七药酒、散寒止痛酊等院内制剂引来市民关注和咨询……丰富的展品和多样化的展示体验方式,让群众深入了解了绵阳中医药文化知识和底蕴,也展示了“骨医”独特魅力。

       品牌筑基

       一科一品树标杆

       在“创服务品牌 打造专科名院”的愿景指引下,医院形成了“一科一品”的发展格局,每个科室都有自己的特色标签和服务体系。

       脊柱科的“乐动腰椎”项目,把功能锻炼变成“角色扮演”——“舞蹈家抬腿碰气球”增强腿部力量,“桥式挺臀”锻炼核心肌群,“燕子飞吹气球”强化腰背肌肉。患者们在趣味互动中完成训练,科室制作的量化卡片还能让大家展开“竞赛式”打卡,康复积极性显著提升。

       髋关节科为缓解老年髋关节疾病患者身心困扰,开展“髋”承大爱,携手共愈人文关怀活动:每日下午4点的“广场舞时间”跟着视频练康复;吹气球、吹纸杯,借趣味呼吸游戏增强呼吸功能;为卧床患者定制卧位拍经操,还设志愿伴读为老人解闷。

       上肢科设计的10余种“暖心提示牌”各有妙用。可旋转双面牌提醒手术患者禁水禁食;糖尿病专属牌精准提示血糖监测时间;“预防管道滑脱”提示牌,让80岁的李大爷也能指着图案复述注意事项……

       膝关节科推行“预康复服务”,通过术前个性化评估、专业指导、科学训练、心理支持与持续跟进,助患者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加快康复,构建新“膝”望。

       足踝科以“关‘踝’备至”为理念,创新“体位管理、腿围监测、踩球锻炼、足底静脉泵、健康宣教”五大举措,用床头量角器精准抬高床尾15~30度、踩球法让踝泵运动变有趣,建成“无栓病房”,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比下降32 。

       小儿骨科更是把病房变成“童话世界”,熊猫、松鼠图案引导患儿找病房,樱花粉、雏菊黄“花朵袖标”让护士变身“太阳花姐姐”,“病房学堂”里大学生志愿者辅导功课……

       医院的品牌影响力,不止于院内。通过《骨医论健》《谈骨论筋》等科普节目,医疗专家走进《健康绵阳》栏目,将骨科知识传递给更多人。 

       人文暖心

       细微之处见真情

     “阿姨,我帮您打发票。”“叔叔,您腿脚不便,让我扶您去做检查吧!”走进医院,亲切的话语立即传来。“骨小妹”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由“90后”“00后”新入职护士组成的队伍,每逢就诊高峰便活跃在导诊台、自助机旁,成为医院的“流动暖心标识”。

       在绵阳市骨科医院,人文关怀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渗透在诊疗全流程的“细节温度”。

       门诊服务精准对接高龄患者需求,爱心标识贴在志愿者马甲、候诊椅上,方便医护快速识别需要帮助的人群;老花镜、放大镜、助听器“守护三件套”,破解老人“看不清、听不见”的就医难题;2025年7月启动的“骨医陪诊团”,由行政人员化身“临时家人”,为独居老人、异地患者提供挂号、检查、取药全程陪同。

       住院病区则是聚焦患者舒适感——脊柱术后患者用黄瓜片贴敷缓解口唇干燥,替代易带走水分的“蘸水棉签”;咀嚼口香糖帮助唤醒胃肠功能,减少腹胀不适;床头增设30度角度标识,预防坠积性肺炎。每逢患者生日,病房里还会响起生日歌,一束鲜花、一张手写贺卡,让冰冷的医疗空间有了家的温度。“在这里治病,不仅身体好了,心里也暖烘烘的。”髋关节术后患者张爷爷的话,道出了许多患者的心声。

       从彭氏骨伤传承人的坚守,到“童话病房”的欢声笑语,从“骨小妹”的微笑,到中医特色治疗区的药香,这里的每一个瞬间,都在诠释着“以人为本 至诚仁爱”的真谛。正如院歌所唱:厚德铸大爱,理想在歌唱,请你相信未来,生命之花在四季绽放!这朵绽放的生命之花,正是绵阳市骨科医院文化、品牌与人文共同浇灌的最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