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5年09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别被“睡够8小时”绑架了

       很多人都知道“睡眠不足”会导致猝死、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睡眠过多”也会增加死亡风险。

       大家都听过“8小时睡眠理论”,有些人每天逼迫自己一定睡够8小时,但第二天起床后却感觉很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睡够8小时可能是很多人的认知误区,“最佳睡眠时长”或许并不是8小时。

       最佳睡眠时长

       竟不是睡够“8小时”

       以往很多关于睡眠时长和健康的研究往往都是国外研究,很少有专门针对亚洲人或中国人的睡眠时长研究。2021年,一项超过32万人的“亚洲人群睡眠时间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刊发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研究发现:原来在亚洲人群中,每晚睡7小时才是“最佳睡眠”。

       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J形”关联:无论男女,7小时睡眠使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死亡率降至最低点。而当睡眠时间达到或超过8小时,反而会增加部分死亡风险。

       研究人员收集到32万人(包含5个日本队列、2个中国队列、1个新加坡队列、1个韩国队列),在近14年的随访中发现:

       在男性中:与7小时的睡眠相比,每晚睡眠达到8、9、10小时,全因死亡率将分别升高9 、18 和43 ;而睡眠不足5小时,全因死亡率也会升高16 ;65岁以下男性睡眠<7小时或>7小时,全因、癌症及其他原因死亡率均显著高于65岁以上男性。

       在女性中:与每晚7小时睡眠相比,多睡1小时或少睡1小时均会使全因死亡率升高。

       总之,无论男女,7小时睡眠是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导致的死亡风险的最低点。

       别被“睡够8小时”绑架

       睡眠质量更重要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主任医师安建雄2021年在接受央视科教频道的采访时表示,8小时是一个均值,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而检验睡眠够不够的标准,就是第二天觉醒的状态。

       换句话说,就算前一天睡的时间不长,但睡得很香,第二天起来神清气爽、头脑清晰、精力充沛,就说明睡眠已满足身体需求。

       同时,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健康睡眠的关键。良好睡眠质量通常表现为:入睡时间在30分钟以内(6岁以下儿童在20分钟以内);夜间醒来的次数不超过3次,且醒来后能在20分钟内再次入睡;醒来后感到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

       我们一整晚的睡眠可以分为:浅睡眠、深睡眠、快动眼睡眠阶段。一晚上,我们会经历4~6个睡眠“回合”,每个回合大约90分钟,分为三个阶段——

       浅睡眠:位于睡眠周期前半段,此阶段脑电活动减慢,肌张力下降,易被唤醒。也就是我们刚闭眼,睡得浅的阶段,这个阶段占睡眠时间最多。

       深睡眠:脑电呈现高幅慢波,生长激素大量释放,组织修复与免疫调节在此阶段完成。深睡眠主要集中在前半夜,随年龄增长而缩短。这一阶段是身体最放松,修复肌肉、增强免疫力的阶段。在深度睡眠中,我们的大脑还会清除神经细胞代谢的废物,也就是把我们大脑中的“垃圾”扔掉。

       快动眼睡眠:脑电活动接近清醒,眼球快速运动,肌肉完全松弛,是做梦与记忆巩固的主要时段。这一阶段是在睡眠周期中大脑最活跃的阶段,时长在夜间递增,清晨阶段最长。我们大部分的梦都是在快动眼睡眠中做的哦。

       这样的周期依次循环,前半夜深睡眠比例高,后半夜快动眼睡眠比例高。换句话说,前半夜睡得沉,后半夜做梦多。完成4~6个周期后,人体自然觉醒。

       提升睡眠质量

       做好这5点

       养成适合自己的睡眠规律:保持规律的睡眠是健康睡眠的保障。2025年全国爱卫办发布的《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提倡:顺应四时,起居有常。保持规律的入睡和起床时间,维持稳定的生物节律,成年人推荐晚上10~11点入睡,早晨6~7点起床。老年人推荐晚上10~11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养成规律后就不要轻易打破了,周末也不要报复性熬夜。

       打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确保睡眠环境安静、舒适、温暖和黑暗。通过遮光窗帘、耳塞或白噪音等,减少干扰和噪音,营造良好的睡眠氛围。

       睡前要适度控制饮食饮水:晚餐吃得太饱、太油腻会增加肠胃负担,让你晚上“睡不安稳”。尽量在睡前3~4小时吃完晚餐,给肠胃留足消化时间。

       睡前喝太多水会让你频繁起夜,但不喝水又可能导致身体缺水影响睡眠。睡前1~2小时可以适量喝点水,但避免喝太多水。

       睡前尽量让身体放松下来:在睡前可以进行助眠瑜伽、冥想等类似的放松活动,让身体和精神从一天的紧张状态中抽离出来。助眠冥想可以帮助身心从活跃状态过渡到休息模式,更容易进入睡眠。

       睡前多做这几项助眠运动:有研究发现,瑜伽、太极、步行和慢跑在提升睡眠效率、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入睡时间等方面表现突出。其中,瑜伽对总睡眠时间的增加效果最为显著(平均延长110分钟),太极可改善睡眠结构,步行与慢跑则能有效缓解失眠引发的日间功能障碍。

       因此,空闲的时候多做这几项助眠运动,让你睡得更香,睡得更久。

       网友评论

       网友1:能睡多久就睡多久,别因睡不到7小时、8小时而心生焦虑。

       网友2:熟睡时间要长,忌碎片式睡眠。一觉睡到天亮为最佳。

       网友3:终于放心了,晚上11点入睡,早上6~7点起床,晚上醒来3次左右,有效睡眠7小时左右,第二天也没感觉到累。

       网友4:每个人睡眠时长不一样,自己觉得睡够了就好。

       网友5: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是睡了七八个小时,也觉得好像没睡够,好多老人睡三四个小时也觉得精神抖擞。

       延伸阅读

       把脚露在被子外可改善失眠

       经常失眠的人,在接受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一个小方法辅助调理——睡觉时把脚露在被子外。

       睡觉把脚露在被子外可从三个方面促进睡眠。

       首先,当人进入深睡眠时,体温会自然降低。如果身体过热,就会睡不踏实。睡觉把脚露在被子外可以帮助身体散热,提高睡眠质量。

       其次,把脚露在被子外还可以减轻脚部的束缚感,使血液循环更加顺畅,促进睡眠。

       最后,脚被中医誉为“第二心脏”。脚部的经络、穴位与各脏腑相连,把脚露在被子外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从而助眠。

       从失眠的原因上来看,中医认为,失眠分为多种类型,比如肝郁化火、阴虚火旺、痰热内扰、心脾两虚等,其中多与内热、内火有关。

       医生提醒,一个人是否适合露脚睡,是由体内“热”的运行状态决定的。有内火的人,晚上经常翻来覆去睡不着、半夜容易醒、口干舌燥、烦躁不安、容易发火,睡觉将脚露在被子外有助于散热,身心也会更舒适。相反,体质虚弱者、宫寒女性、风湿寒性关节病患者,则以保暖脚部为好。 (据《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