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5年09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不同年代 军人底色不变
□本报记者 白华宇

       走进病房见到王树栋老人和赵荣的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两个时空的交集:一边是97岁老兵王树栋布满皱纹却坚毅的脸庞,一边是退伍军人赵荣利落的身影。他们之间的互动,让我看到了岁月与精神的奇妙交融。

       采访中,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战斗故事,而是那些细微处的“军人印记”。赵荣叠被子时干脆利落的动作,王老讲述起戎马往事时的激动,这些瞬间让我明白,军人的品格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

       王老讲述往事时,时而平静,时而铿锵,让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从儿童团团长到抗美援朝战士,再到医务工作者。谈到让人振奋的往事,王老面带微笑,讲起战场的残酷,他又会忍不住落泪,他的一生仿佛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

       而在护工赵荣身上,则让我看到了军人精神的传承。他用在部队学到的严谨和细致,重新定义了“护工”这个职业。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不同时代军人共同的底色——责任与担当。

       特别让我感慨的是,两位军人之间的默契超越了年龄的鸿沟。他们聊起军营生活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如此相似。王老讲述战场上的冲锋,赵荣描述和平时期的训练,虽然经历不同,但那种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和对使命的坚守如出一辙。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让病房变成了一个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