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9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不是化疗,却能改写生命剧本
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大揭晓
□吴爽

       你听说过一种药注射一次就要几千甚至上万元、但能让很多重症病人重获新生的药物吗?它叫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曾是全球最赚钱的药品之一。现在虽然纳入医保,依然让人又爱又怕。

       利妥昔单抗是什么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靶向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专门攻击体内的CD20阳性B淋巴细胞。

       这些B细胞本该帮你抵御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比如癌症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中,它们却开始“叛变”。利妥昔单抗就像一把精准武器,专攻这些“坏掉”的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适用于哪些疾病

       恶性肿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型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多发性硬化(部分国家)

       四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它是“化疗药”,副作用大得很

       真相:化疗过程是“地毯式轰炸”,会损伤胃肠黏膜、毛囊等正常细胞,导致脱发、呕吐;而利妥昔单抗是“精准打击”,主要副作用为输液反应(如发热、寒战),通常通过预处理(如提前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可缓解。

       误区二:这是替代激素的新选择,可以完全取代激素

       真相:激素是“快速灭火器”,起效快但作用广泛;利妥昔单抗是“精准拆弹器”,起效慢但靶点明确。多数情况下,两者联合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狼疮肾炎治疗)。擅自停用激素可能引发病情反跳。

       误区三:用了以后容易被感染,不敢用

       真相:B细胞减少会影响免疫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感染。重要的是,用药前需筛查乙肝、结核、HIV等潜在感染源;评估是否有基础肺病、糖尿病等问题;医生综合判断后再决定是否使用。只要做好评估和防护,它的风险是可控的。

       误区四:年轻人用它可能导致生育异常

       真相:目前已知免疫球蛋白IgG可通过胎盘屏障。在猕猴中进行的发育毒性研究没有发现利妥昔单抗治疗具有子宫内胚胎毒性的证据。在研究中观察到母体动物暴露于利妥昔单抗时,其新生子代在出生后阶段出现B细胞群缺失现象。在人类临床试验中,还没有对母亲暴露于利妥昔单抗后对新生儿B细胞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尚未有怀孕妇女的充分、良好对照研究数据,但怀孕期间使用过利妥昔单抗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有报告出现一过性B细胞耗竭和淋巴细胞减少的情况。鉴于此,孕妇应禁用利妥昔单抗,除非可能的获益高于风险。育龄妇女在使用利妥昔单抗的过程中及治疗后的12个月内,必须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目前研究资料尚不清楚乳汁中是否有利妥昔单抗排出。已知母体的IgG可进入乳汁,因此利妥昔单抗不得用于哺乳的母亲。

       正确使用指南

       认知升级:它是靶向药,不是“毒药”

       副作用对比:与化疗相比,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显著减少。

       适用人群:需经病理确诊(如淋巴瘤活检)、排除感染且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

       用药前必做“三大准备”

       感染筛查:乙肝五项(尤其是表面抗原阳性者需谨慎,可能引发病毒再激活);结核菌素试验(PPD)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HIV、HCV等经血传播疾病检测。

       基线健康评估:器官功能检查,如肺功能、肝肾功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

       妊娠计划沟通:育龄期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用药过程全解析

       给药方式:静脉滴注,首次给药速度需缓慢(约1~2小时),密切监测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防止药物过敏和发热,通常会联用对乙酰氨基酚、苯海拉明,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

       疗程安排:多数疾病需4~6次输注,间隔2~4周。初始治疗推荐剂量为375mg/m2体表面积,静脉给药,每周一次,共4次。通常在首次用药后22天内完成一个疗程。复发后的再治疗剂量同样是375mg/m2体表面积,静脉滴注4周,每周一次。

       随访监测:用药后每周查血常规,每月评估肝肾功能及疗效(如红斑狼疮患者需监测抗双链DNA抗体)。(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