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医院门诊护理投诉,该如何应对
□陈潇潇

       在医院门诊的日常运转中,护理工作作为连接患者与医疗服务的重要纽带,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然而,由于门诊环境复杂、患者需求多元、护理工作节奏快等特点,护理投诉难以完全避免。如何科学、高效地应对投诉,不仅关系到患者满意度的提升,更关乎医院的品牌形象与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理解投诉背后的价值

       面对门诊护理投诉,首先要摒弃“投诉即否定”的抵触心态。事实上,每一次投诉都是了解服务短板的重要窗口。门诊护理工作涉及导诊、输液、健康宣教等多个环节,投诉原因可能包括沟通不当(如未耐心解释操作目的)、流程烦琐(如排队等待时间过长)、技术问题(如静脉穿刺多次失败)等。

       如何高效处理投诉

       投诉处理的时效性直接关系到患者情绪的平复与就医体验的修复。建议医院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患者的诉求,建立高效的沟通与处理机制。

       门诊建立“48小时响应机制”:接到投诉后,2小时内联系投诉人确认细节,24小时内完成内部调查,48小时内给出处理方案并反馈。

       快速响应,安抚情绪:与投诉人沟通时,需秉持“共情优先”原则。例如,面对因输液疼痛投诉的患者,护士应先表达理解:“您现在感觉不舒服,一定很不好受,我们马上检查原因并调整。”避免使用“这是正常现象”等生硬表述,而是通过倾听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同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更换穿刺护士、调整输液速度等,缓解患者当下的不适。

       根源分析,区分责任:调查时需客观还原事实,区分投诉的性质,是个人服务失误(如护士态度生硬)、流程漏洞(如高峰期人力不足),还是制度缺陷(如缺乏特殊患者优先机制)。例如,若多次收到“输液等候时间长”的投诉,需分析是否存在排班不合理、诊室布局不当等问题,而非简单归咎于护士效率低。

       反馈结果,闭环管理:向投诉人反馈时,需说明调查结果、处理措施(如责任人培训、流程优化)及改进时限。例如,针对导诊服务不足的问题,可反馈:“我们已增设1名导诊人员,并对全体护士开展老年患者服务培训,3日内完成调整。”同时,留下联系方式便于后续跟踪,让患者感受到医院解决问题的诚意。

       怎样持续改进服务

       投诉处理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同类问题重复发生,因此需将个案处理与系统改进相结合。

       定期复盘,梳理共性问题:每月对门诊护理投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高频投诉环节(如输液室、挂号处)和主要原因(如沟通问题占比60 ),形成《投诉分析报告》。例如,若发现“健康宣教不到位”成为常见投诉点,可针对性制定《门诊护理宣教话术手册》,规范用药指导、注意事项等内容的表达流程。

       强化培训,提升服务能力:针对投诉暴露的短板开展专项培训。沟通技巧薄弱的,可通过情景模拟训练提升护士的共情表达能力;技术操作问题突出的,可组织静脉穿刺、急救技能等实操考核。同时,将患者满意度与护士绩效考核挂钩,激励主动服务意识。

       优化流程,前置预防措施:从流程设计上减少投诉隐患。例如,在输液室推行“叫号系统+电子屏显示等待时间”,缓解患者焦虑;为老年、残疾等特殊患者设立“绿色服务通道”,安排专人协助就医;定期开展患者座谈会,提前收集对护理服务的建议,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改进”。

       门诊护理投诉的应对,本质上是医院服务理念的体现——以患者为中心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对每一次不满的认真对待中。从正视投诉的价值,到高效处理的机制,再到持续改进的行动,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医院的管理智慧。通过将投诉转化为改进动力,不仅能提升患者满意度,更能推动门诊护理服务向更专业、更人文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医患关系的良性互动。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