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5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鲁迅吸烟墙画“教坏小孩”? 还是太敏感了
□本报记者 白华宇

       最近,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幅墙画成了热议焦点。8月中旬,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馆内鲁迅吸烟的墙画不妥,担心“教坏小孩子”,还在8月22日通过“浙里办”投诉,建议把画面改成鲁迅右手握拳的样子。最新消息是:绍兴鲁迅纪念馆官方发文回应表示,景墙落成至今已有22年之久,是鲁迅故里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绍兴的重要打卡地。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对此事的看法,网上分成了两派:少数人觉得孙女士的顾虑没毛病,毕竟现在都提倡禁烟,尤其要保护未成年人,墙画里的吸烟形象确实可能有误导。但更多人表示“没必要”,毕竟这面墙画存在这么多年,早成了鲁迅纪念馆的“文化符号”,突然要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抽烟、禁烟的倡议没有错,但对文化形象的看待,真没必要这么敏感。

       一通投诉不如一句引导

       去过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朋友大概都有印象:鲁迅夹着烟、眉头微蹙的画像,不是近几年才挂上去的,而是持续了好些年的经典场景。多少人走进纪念馆,看到这幅画就会想起课本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想起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警世名言,甚至会停下脚步,琢磨先生当年写下那些“投枪与匕首”般文字时的心境。对很多人来说,这面墙画早已不是简单的“人物肖像”,而是联结当代人与鲁迅精神的一个情感锚点。

       孙女士担心“教坏小孩子”,这份保护未成年人的心思,完全能被理解。现在全社会都在推行禁烟,学校里教孩子“吸烟有害健康”,公共场所贴着禁烟标识,咱们对“烟草形象”敏感一点,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但敏感不代表要“一刀切”,更不代表要否定这个存在多年的经典形象。

       鲁迅吸烟的画面,从来不是在“宣传吸烟”,而是对他生活场景的一种真实还原——先生所处的年代,吸烟是不少文人思考时的习惯,这是历史背景的一部分,不是他主动要“树立吸烟榜样”。就像我们看老照片里的先辈喝茶、戴旧帽子,不会觉得是在“推广喝茶”“推广旧帽子”一样,看待这面墙画,也该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里,而不是用现在的“禁烟标准”去苛责一个文化符号的细节。

       其实,真要担心孩子受影响,“合理引导”远比“删除形象”更有用。咱们想想,孩子对鲁迅的认知,到底来自哪里?是课本里《故乡》里的闰土,是《孔乙己》里的批判,是老师反复强调的“唤醒国人的精神领袖”,还是墙画上那支烟?答案显然是前者。

       家长带孩子去纪念馆时,不应看到鲁迅先生的墙画有烟就拨打投诉电话,而应引导孩子正视其精神内核——是鲁迅先生关心国家、敢于说真话的精神,顺带提一句吸烟有害健康。这几句话说出去并不难,比举报投诉造成公共资源浪费更有意义。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

       这么多年来,公众对鲁迅的认知,从来没有跑偏过。提起鲁迅,没人会先说“他爱抽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是他“救救孩子”的呐喊,是他在黑暗里寻找光明的坚持。他手里的烟,不过是形象里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标签”,从来没成为过他的“核心符号”。

       新一代的孩子,通过课堂、书籍、纪录片了解鲁迅,只会更关注他对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比如他教会我们要独立思考,要关心社会,要做有良知的人——这些精神财富,远比一支烟的“视觉冲击”要深刻得多,也不会有人因为看了墙画,就跑去模仿鲁迅吸烟。

       鲁迅先生自己曾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吸烟确实对健康不好,这是“缺点”,但这个“缺点”,从来不会掩盖鲁迅作为“精神战士”的光芒。我们现在提倡禁烟,反对的是“吸烟这种有害健康的行为”,不是把抽过烟的历史人物进行否定。禁烟要科学、要理性,不能“恨屋及乌”——不能因为要禁烟,就把所有和“烟”相关的历史场景都删掉,更不能因为这个小细节,就否定鲁迅整个形象的文化意义。

       对待文化名人形象该有一份“包容度”:我们要禁的是“吸烟行为”,不是“有吸烟细节的历史形象”。如果因为一个小细节,让墙画上的鲁迅先生“强行戒烟”,看似符合了“禁烟要求”,实则丢掉了文化形象的“真实感”和“历史感”——大家想纪念的是真实的鲁迅,不是一个被“修饰得完美无缺”的符号。

       绍兴鲁迅纪念馆回应得很好,这“是鲁迅故里的组成部分”,这是“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

       希望这次的“墙画争议”,能变成一次理性讨论的契机——让更多人明白,文化传承需要包容,措施推进需要智慧,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一刀切”。让那面承载了很多人回忆的墙画,继续以真实的样子,陪伴更多人读懂鲁迅、读懂他的精神。


       延伸阅读

       举报人目的

       是卖尼古丁袋?

       专家提醒:警惕尼古丁袋成瘾又伤身

       目前,“鲁迅吸烟墙画被举报”事件已基本尘埃落定,绍兴鲁迅纪念馆官方明确表示将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该事件引发热议后,举报人孙女士的账号简介曾标注“最远大目标:烟草电子烟out,只可尼古丁袋”,且多次推广尼古丁袋产品。虽然目前孙女士已将原本置顶的关于鲁迅吸烟墙画的文章删除,但仍有大量网友怀疑其“借公共议题营销违禁品”,质疑“嘴上主义,心里生意”。

       浙江省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孙岳接受采访时称,尼古丁袋是一种新型无烟草尼古丁产品,它的主要成分就是尼古丁和各种甜味剂,外观类似迷你茶包,通过放置在上唇和牙龈之间,经口腔黏膜吸收尼古丁。甜味剂可以将尼古丁袋塑造成多种口味,掩盖尼古丁的危害,使它具有高度成瘾性,对大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尼古丁袋对健康也有显著影响,包括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以及对口腔健康的危害,如牙龈刺激、炎症甚至黏膜损伤。

       孙岳强调,虽然尼古丁袋相比传统香烟,没有了焦油成分,使其对肺部的损伤减少,但尼古丁的成瘾性依然存在,而且其时尚口味和营销方式容易吸引非吸烟青少年,最后依然可能导致他们转向传统烟草产品。同时,孙岳还说,尼古丁袋并非官方认可的戒烟工具,它虽然能帮助吸烟者避免焦油危害,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尼古丁依赖问题。

       今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才批准了20款“ZYN尼古丁袋”产品,同时警告称,这一决定并不意味着它是安全的。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只要是尼古丁产品都属于严格监管范围,现在还没有政策允许尼古丁袋销售。 (钟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