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同样温度下 为什么你比别人更怕热
□董成贞

       高温天气,同样的办公室温度,有人神清气爽,有人却汗流浃背、烦躁难耐;同样的户外活动,有人轻松应对,有人却如同置身蒸笼,苦不堪言。在相同温度环境下,人们对热的感受存在显著个体差异,这背后是人体精密复杂的体温调节系统在发挥作用。

       人体散热系统的“精密运作”

       人体作为一个精密的恒温系统,核心温度维持在37℃左右,这一稳态主要依赖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精密调控。机体的散热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方式——

       辐射散热:通过红外线形式散发热量。

       传导散热:通过直接接触低温物体传递热量。

       对流散热:借助空气流动带走体表热量。

       蒸发散热:包括不感蒸发和出汗两种形式。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机体通过以下代偿机制增强散热——

       皮肤血管扩张:交感神经调节使皮肤血流量增加,促进热量向体表传递;

       汗腺分泌增强:通过交感胆碱能纤维激活汗腺,以出汗形式加强蒸发散热;

       呼吸加快:通过增加通气量促进热量散失。

       总觉得热的“根源探寻”

       基础代谢率差异

       基础代谢率指的是人体在清醒、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基础代谢率高的人,身体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小锅炉”,持续产生的热量更多。

       疾病因素:最具代表性的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能加速机体新陈代谢,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基础代谢亢进,产热大幅增加,因此常常会出现怕热、多汗、食欲亢进却身形消瘦等症状。

       生理差异:通常而言,年轻人的基础代谢率相对高于老年人,男性高于女性,这也使得部分人群在相同环境下更容易产生热感。

       体重与体脂影响

       体型较胖的人往往更怕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产热更多:体重越大,身体的组织细胞数量越多,基础代谢产热以及日常活动产热都会相应增加,就像“大体积的机器运行时发热更多”。

       散热受阻:脂肪是热的不良导体,体脂率高会形成一层“隔热层”,阻碍热量通过传导的方式向体外散发。热量在体内堆积,人就会感觉格外燥热,这也是很多肥胖者在夏季更难熬的原因之一。

       汗腺功能不同

       每个人的汗腺数量、功能存在先天或后天的差异。

       先天差异:汗腺数量有个体区别,汗腺少的人,可用于蒸发散热的“工具”就少,散热能力相对较弱。

       后天影响:一些皮肤疾病(如严重的特应性皮炎、烧伤后瘢痕修复)可能会损伤汗腺,导致汗腺功能障碍,汗液分泌不足,蒸发散热受到影响,这类人群在高温环境下就更容易觉得热。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自主神经系统掌控着人体诸多“自动调节”功能,包括调节血管舒缩、汗液分泌、心率等,对体温调节起着关键作用。

       诱因多样:长期压力过大、频繁熬夜、精神高度紧张、激素水平变化等,都可能扰乱自主神经平衡,导致功能紊乱。例如,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会引起血管异常收缩、汗液分泌失调,使体温调节机制“失控”,让人更易怕热。

       常见表现:除了怕热,还可能伴有心慌、头晕、失眠、胃肠功能紊乱(如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环境适应能力区别

       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会影响对热的感受。

       缺乏适应:长期处于凉爽环境(如空调房)的人,其体温调节系统“疏于锻炼”。突然进入高温环境时,难以快速启动有效散热机制,会感到特别燥热难耐。

       适应良好:经常在高温环境中活动或工作的人(如建筑工人、夏季训练的运动员),身体会逐渐“驯化”,通过生理反应调节(如汗腺分泌更高效、血管调节更灵敏)来提高耐热性,相对就不那么怕热。

       科学降温策略

       物理降温,简单有效

       激活高效散热区:用湿毛巾轻轻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促进体表水分蒸发,快速带走热量。

       突破温湿困局:合理使用风扇、空调。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并调整合适风速,以加快空气对流散热。

       生活习惯,“悄悄调整”

       穿搭有门道:选择宽松、透气、浅色的棉麻等天然材质衣物。避免紧身、化纤类衣物,有利于空气流通、热量散发和汗液蒸发。

       补水补电解质:高温环境下出汗多,务必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建议每天饮用1500~2000ml水(分多次饮用),以维持正常的出汗散热功能。饮食以清淡温和为主,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低糖、电解质配比合理的运动饮料,补充因出汗流失的钠、钾等电解质,预防电解质紊乱引发的乏力、头晕等问题。

       规律作息,“稳住神经”:保持规律的作息,每晚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让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平衡。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