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医养一体”的服务?在成都市金牛区,一场关于养老服务的升级正在悄然发生。从医院里的“养老病区”到社区中的“娱乐天地”,当地正用“医养一体”和“开放共享”的新思路,为老年人编织一张贴心又温暖的“幸福网”。
医院里的“养老院”
医养无缝衔接解难题
“以前都是用氧气瓶,不方便也不安全,现在统一供氧就方便多了。”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放路院区养老病区病房里,中心副主任袁莉介绍,该院区刚刚完成了一次“大升级”,成为驷马桥街道第一个集托老养老、疾病诊治、康复保健、健康体检、安宁疗护为一体的医养结合模式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
走进院区,4楼以下为门诊区域和普通病房,目前已经对外开放。4楼以上的养老病区有着不少“适老巧思”:走廊顶部装有明亮的照明设备,走廊中部装有方便老人行走的扶手,下方还安装了醒目的灯带;房间内配备有方便升降的电动护理床,床头有统一接入的供氧设备。袁莉介绍,该中心就托老养老科室分别成立医疗组、护理组、护工组、志愿者及社工组全方位服务老人托养生活,相关工作人员全部经过规范培训并持证上岗。
“中心另一个院区目前住着39位老人,基本上属于失能和半失能状态,年龄最大的已经超过100岁。”袁莉介绍说,护工24小时全程负责老人的生活起居,医生及护士24小时值班,每天至少2次查房,随时提供医疗保障。“老人在这里可以享受不同的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袁莉说,医养结合中,“养”是基础,“医”是核心,可以解决“看病的地方不养老、养老的地方看病难”的问题,特别是能满足特殊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如果出现紧急情况,随时可以就医,也能第一时间转诊到上级医院”。
据了解,金牛区现有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近两年来政府投资共3600余万元,对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旧院区进行了提档升级改造。金牛区卫健局依托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医、养、康、护”全链条服务,目前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曹家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放路院区的提档升级工程在今年7月完工,养老病区有望在9月正式开放,将为更多老人提供“医养无缝衔接”的保障。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开放共享托起幸福晚年
活动室里宽敞明亮,有的老人在看电视,有的老人在涂填色画,每一个功能分区都干净有设计感……走进金牛区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给人的感觉这里不像一个养老机构,反倒像老年人专属的“娱乐天地”。
金牛区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位于长庆路,由社区养老院改造扩建而成。“我们不再关起门来做养老,而是以开放、共享的服务态度,让更多的老人、辖区居民享受到养老服务设施、体验到养老服务,打造营门口街道以老年人为中心、以居民为重点的开放型、复合型养老机构。”该中心负责人介绍。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按照“开放、共享、集约”空间理念,打造全要素“生活圈”,将原社区养老院打造为家门口的“一老一小”共融场景,将高质量养老服务引入社区,涵盖长寿食坊、养老用品体验、居家服务、认知障碍爱心驿站、医养联盟等多个板块,不仅为机构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搭建了平台,更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便捷化的为老服务,既解决了周边老年人基础性养老需求,又将为老服务从外在感受深化为内心交流。
同时,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以降低老年人宜居成本、提升老年人幸福生活指数为目标,发挥综合为老服务作用,以“政府+企业+志愿服务”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调动社区志愿者力量,为老年人办“食”事,通过优质的助餐服务将周边老年人“引进来”“留得住”,日服务社区老人助餐100余人,满足了老年人方便快捷享受多层次、多样化的助餐服务需求。
“我们每天都为老人安排了活动,上午9点半是保健操,10点半是读报、听歌、聊天或者自由活动,下午3点安排了彩色填图、手工、集体读书会、练毛笔字、吹乒乓球等。”该中心负责人介绍,活动不是强制性的,由老人们自愿选择参加。图书角里摆放的书籍全部是老人们喜欢的内容,有文学名著,甚至还有连环画和小人书,承载着老人们满满的回忆,托起了他们幸福的晚年生活。 (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