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5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他们巧解“看不见”的控糖难题

       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跳伞塔社区魏巍家庭医生团队是一支由医生、助理及辅助成员组成的团队,他们为辖区居民提供基层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受辖区居民好评。

       从抗拒到信任的“声音密码”

       79岁的刘奶奶长期独居,右眼残疾、左眼视力微弱,多年来深受视力障碍困扰,行动十分不便。她患糖尿病已有20余年,由于居住在老旧小区,上下楼梯困难,日常医疗照护难以得到保障,甚至连基本的血糖监测都无法完成。此前,刘奶奶一直依靠口服药物控制血糖。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奶奶的运动能力逐渐下降,同时饮食控制也未达到理想效果。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其血糖控制效果欠佳,甚至出现了肝、肾功能异常的问题。

       针对刘奶奶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家庭医生魏巍经过专业评估,决定对其用药方案进行调整,改为使用胰岛素注射。但视力障碍却让刘奶奶对注射充满恐惧:“我看不见针,看不见药,甚至看不见自己流血……”魏巍家庭医生团队的上门服务,成了她控制病情的唯一希望。

       首次上门,面对刘奶奶对注射的强烈抵触,魏巍团队创新采用“无针头接触法”,引导刘奶奶触摸未装针头的胰岛素笔,讲解结构以缓解恐惧。“别怕,您先摸摸它,像握着一支笔。”魏巍轻声安抚,刘奶奶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下来。紧接着,魏巍让刘奶奶听胰岛素笔帽旋转的“咔哒”声,“刘奶奶,这个声音提示剂量调节完成了”。魏巍以声音为“路标”,帮刘奶奶在黑暗中熟悉“旋转-听声-确认”流程。多次演示后,刘奶奶不仅学会凭声音判断剂量,更在“咔哒”声中逐渐放下戒备,与家医团队建立起信任。

     “盲操作”指南让她重拾信心

       针对刘奶奶视力障碍无法独立操作胰岛素笔、取药的难题,魏巍团队创新设计“触觉标记法”。在胰岛素笔表面贴磨砂、凸点等不同触感的胶带,让她能通过触摸精准区分剂量刻度与操作位置。此外,还在冰箱门上贴盲文磁贴标注“胰岛素存放处”,确保刘奶奶取药、存药不再“摸黑”。“现在我一摸就知道,凸点在这里,就是要按的地方。”刘奶奶第一次独立完成胰岛素笔操作时,激动地说:“我以为这辈子都要麻烦别人,没想到我自己也能行!”创新的触觉标记,不仅解决了操作难题,更让她重拾独立生活的信心。

       为确保注射安全,魏巍团队又总结出“一摸二按三听四稳”安全注射四部曲,系统性指导刘奶奶。

     “摸”,确认注射部位:魏巍详细讲解腹部、大腿等不同注射部位的触感差异,教她通过触摸准确判断位置,避免因视力问题打错地方;“按”,规范酒精消毒:教她用手指按压酒精棉消毒注射部位,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正确方法,确保注射部位清洁;“听”,校准注射剂量:反复演示剂量调节时的“咔哒”声,让她能通过声音精准把控剂量;“稳”,控制注射速度:指导她匀速推注药液,避免过快引起疼痛、过慢影响吸收。

       团队坚持定期上门随访与电话关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解答她的疑问,这让刘奶奶真切感受到了家庭医生们“无时不在”的守护。

       如今,刘奶奶的血糖已从失控转为稳定,更实现了从“不敢碰笔”到“独立注射”的改变。“是魏医生他们让我知道,就算看不见,我也能把自己照顾好。”这不仅是一次医疗干预的成功,更是对生命尊严的重塑,团队用技术的温度,为特殊群体在黑暗中点亮一盏健康之灯。 (王茂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