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5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专家团队
再赴川西高原续写“除虫”故事

       本报讯(记者 杨桅)近日,四川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院”)派出肝胆胰外科专家,随四川省疾控中心“一筛二会三跟踪”包虫病防治项目团队再次走进石渠县,开展包虫病筛查防治工作。

       见到省医院的医生来了,索单(化名)先是惊讶,随即满脸欣喜地打电话通知女儿:“张宇主任团队的医生来了!”这已是省医院肝胆胰外科医生第三次到卓格咖啡厅与绒姆(化名)一家高原相会。当天,绒姆80岁的外婆为医生献上了洁白的哈达,感激地说:“是省医院肝胆胰外科团队救了我们全家!”看着绒姆一家人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省医院医疗队员很欣慰。

       这段跨越高原的深厚情谊,始于2019年。绒姆出生在石渠县一个传统的藏族大家庭,家中顶梁柱是父亲索单。索单早年罹患包虫病,虽经手术,但效果不佳,肝脏和腹腔内仍残留较多病灶。一家人辗转多地就医,均表示手术难度大,无法实施根治性切除术。更不幸的是,2019年,绒姆的哥哥和舅舅也相继被诊断出肝包虫病。

       2019年3月,绒姆先带着父亲来到省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张宇的门诊。张宇详细评估病情后告诉绒姆,其父腹腔内多发包虫病灶,若任其发展将危及生命,根治性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案。虽有疑虑,绒姆还是为父亲办理了入院手续。手术探查时,复杂的病情让在场医生都屏住了呼吸:腹腔内因既往手术形成广泛重度粘连,正常组织结构难以辨识,多发包虫病灶侵袭周围器官,情况异常凶险。张宇带领手术团队凭借过硬的技艺,历时近6小时,精细分离粘连,精准切除了所有可见病灶。术后,索单顺利康复出院。目睹父亲重获健康,绒姆十分信任手术团队,随后立即为哥哥和舅舅办理了入院手续。经过手术治疗和悉心护理,绒姆两位至亲也顺利康复出院。

       患者出院了,但守护并未结束。2019年7月,张宇带队赴石渠,对绒姆家3位术后成员进行回访会诊后宣布:“都已经痊愈!”

       张宇介绍,包虫病防治是省医院肝胆胰外科临床工作的重点领域,团队深耕此领域10余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显著成效,“石渠县曾是四川和全国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科室的工作目标就是不让包虫病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绒姆一家生活的转变印证了这份承诺,“亲人康复后,我们陆续在县城开了咖啡厅和烧烤店,一家人生活安稳,其乐融融。真心感谢省医院的专家团队,是他们给了我们新的生活希望。”

       此次在石渠、德格、白玉等地的包虫病筛查过程中,不少经张宇团队实施“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术行包虫根治性切除术”的藏族同胞,也闻讯前去再次致谢。